这是马学潜对马氏家族处事立业、亲身实践的概括总结。他十分推崇孔子的“自立”“廉洁”“勤劳”之说,主张“一日之计在于寅,诸宜皆早;生计不堪总由懒,切莫贪闲”。他主张通过个人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而不是消极地依靠父母所赐、朋友所助,更不能巧取豪夺。这是马学潜对儒家“自立、廉洁、勤劳”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据记载,马家迁至中辛安后,当值汾平介孝商业繁荣,马家吃苦耐劳,敢作敢为,诚信为本,就此兴旺发达,到清中叶已成大户,特别是在晋商叱咤风云的岁月里,马家商号“利生泉”,遍布辽阔中原、齐鲁大地。太平天国北伐遭劫后,弃商从农,经过马学潜兄弟的努力,在东部平川置水地百亩,成为周边乡村的殷实人家。
基于家族生来的自强不息,个性刚强与办事有方,马学潜的儿子马纪光成家后即不再享受祖田。妻子郭金兰出自瑶圃郭家,相传是大唐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精于农活经商,“好农勤织 ,灵秀者亦于贸易焉”。夫妻二人同心协力,置田置产,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置买了八十亩地的产业,其中有从榆林经商带回来的马匹,有周边乡村第一台马拉抽水机和第一台轧花机。郭金兰心灵手巧、善于经营,开设了一座轧棉花的手工业作坊,每年秋后还雇佣临时轧花工人,生意经营的风生水起。当时,年轻夫妇的创业被公认为是十里八乡的“骨甲人”。
黄土地造就了马家坚韧刚毅的性格,能忍能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和生存。中辛安地处东部平川,是孝义的小麦生产区,可惜在六七十年代为求高产,遍地都种反修高粱。反修高粱耐旱、产量高,但营养差,口感全无。糊口度日十分艰难,但郭金兰总是粗粮细作,口味不差。和吃饭相比,穿衣问题似乎简单一些。郭金兰心灵手巧,六个孩子穿的是旧衣服,但从来不是烂衣服,她把补丁剪成仙桃状和梅花状,补上去如同绣了一朵花。鞋子都是自己做,一晚上就能纳一双鞋。就这样养育六个孩子,带大一群孙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