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为乡村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乡绅人士,被称为“乡贤”,集中体现在谋划桑梓、建设乡村、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故乡情怀。马学潜一生操办社事,任职社首超过了三十个年头,特别是长期致力于乡村治理,明确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原则,即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责任先于权利、义务先于自由。
乡村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在汾阳、孝义为数不多的河流中,虢义河虽不如汾河名望盛重,但也是花繁果盛、五谷丰稔的丰腴之地。对东部平川农人而言,以农为本,水利为大,马学潜一生与水为朋,诸多善业与虢义河有缘。他协调沿途村庄,开沟凿渠,修堤筑坝,引汹涌河水滋润农田家园,大多数村庄的平地由旱地变成了水地,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过去的农村,村民没有什么文化,素质不高,所以邻里吵架、赌博偷盗、打架斗殴时有发生。为此,马学潜自愿捐资,与其兄兴办学堂,其堂舍建设、经费开支、办学设备、聘师薪酬都由他一人负担。时至今日,马学潜倡导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依然有着不小影响。马纪光子承父业、以文勋绩,年青时专心治理虢义河,变水患为水利,他带领一班人,赤脚劳作于河沟底部,挖掘搬运河泥至地表。农人平整后的麦田,水面光滑,田土如玉,产量翻番。一个村也是一个小天下,大到房产纠纷、小到夫妻矛盾以及邻里摩擦,成为乡村不安定的主要因素。马纪光把“纾民忧,帮民困,解民难”体现在行动上,他坚持“为人要正、待人要诚、手足要勤、办事要公”的原则,用儒家伦理,用人情世故,用族规民约去调解说和,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疏导和问题的解决,化干戈为玉帛。有人劝他,别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但他一直乐此不疲。直到老年时,村里的年轻人有了问题,他都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多人闹纠纷,都会主动找他,一番循循善诱,他能让脸红脖子粗吵着进来的村民笑哈哈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