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虎撑”是行医的身份证,中医除了坐堂行医之外,还有走街串巷为人看病的。行医时身背药箱,肩负褡裢,一手举着“积德行善”“妙手回春”的幌子,一手持着虎撑摇动,人们听到铃声或看到幌子就知道行医的人来了。
虎撑又称“虎衔”或是“报君知”,一般有铁质和铜质两种。相传药王孙思邈在山中采药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去路,他发现老虎伏地大喘,目露哀求的神色。孙思邈惊奇地走近细瞧,看见老虎喉咙里横卡着一根很大的兽骨。他想帮老虎取出兽骨,又怕老虎因为疼痛咬断自己的手臂。想起药担子上有只铜环,便取下放进虎口撑住老虎的嘴巴,再伸手取出兽骨,并给虎口伤处敷上药。老虎得到救治,点头摇尾,转身离去。
此事传开后,虎撑便成了江湖行医人外出必备之物,并逐渐将铜环改成手摇的铜铃,既可作为行医标志显示自己是药王弟子,又可将它作为行医的护身符。
行医人摇动虎撑时有一定的规矩:平胸摇动表示医术一般;齐肩摇动表示医术较高;过头摇动表示医术高明。但经过药店门口时都不能摇动虎撑,因为药店里都供有孙思邈的牌位,行医人摇动虎撑便有欺师藐祖之嫌,药店的人可以没收其虎撑,并要求其向孙思邈的牌位进香赔礼。
在吕梁山一带“虎撑”是文艺宣传的指挥道具,通常用在新春佳节、婚丧喜事、生日庆典等举行秧歌演唱会。一般有两种:1、前面伞头一人领队,一边转着花伞,一边摇着虎撑,后面的人跟上,少至20—30人,多则50—60人,有时超过100多人。在临县利用虎撑扭秧歌动作最优美的还数老伞头薛金明,他在台上带领伞头唱报名秧歌,扭大约15分钟,分三个阶段,首先平胸摇虎撑表演,其次是齐肩摇动表演、最后过头摇虎撑表演,他的那个演劲一浪高过一浪,动作优美,台下观众掌声雷鸣,这个跟古代行医摇虎撑基本相仿。徒弟高军勤表演的也一模一样,在吕梁一代叫扭秧歌。2、在过街拜访和台上表演,在锣鼓声中百万观众万目等待的情况下,伞头手中的虎撑发出巨大响声,说明他(她)的秧歌已编好,指挥锣鼓停音,这样就开始唱秧歌。老一辈伞头有高万青、樊如林、杜荣峰、薛恩俊、康云祥、武振瑞、薛青爱、杜汝荣等,后起之秀有高峰、贺升亮、牛挺明、高艳明、车鸣德、王继平等,后来居上的有刘宇斌、张林峰、赵江、李泽峰、刘林丽、杨旭峰、刘丽梅、王琦峰、高晓燕、薛二斌等,她们走进了吕梁的山山洼洼、为吕梁人民送去了欢乐、为吕梁人民送去了幸福、为吕梁人民的脱贫攻坚起到了宣传主旋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