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公无它好 唯嗜诗酒耳”

“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与“北溟老酒”(上)

□ 闫卫星

近日在微信上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段子:“李白喝了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陶潜喝了酒,弃官不做乡下走;杜康喝了酒,一壶佳酿解千愁;刘伶喝了酒,神灵焉能帮戒酒;阮籍喝了酒,竖子咏怀八二首;右军喝了酒,兰亭翰墨领千秋;王勃喝了酒,滕王阁序成不朽;东坡喝了酒,长叹明月几时有;将军喝了酒,腹内隐神兵,胸中藏锦绣;文人喝了酒,开谈惊四座,笔下龙蛇走;同学喝了酒,推心置腹一唠准半宿;同事喝了酒,前途在招手,跟着感觉走。”看了这个段子,就想起了出生在我们古永宁今吕梁方山县来堡村的我国历史上唯一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与酒的一些故事。正如于成龙文化研究界对于成龙的一句客观评价“公无它好、唯嗜诗酒耳”。的确,纵观于成龙的一生,无论是出仕前的45年耕读时光还是在外做官的23载清廉岁月,诗酒贯穿着他的沉浮,也成就了于公“清者自清 吏者之师”的独特品性。于公好酒,除了正史记述以及《于清端公政书》遗留下的他自己所写的一些与酒的诗词外,还有不少流传于乡野民间的传说。

“中华汾酒 结缘廉吏”

从三国演义开篇的谐音“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到北齐武成帝高湛的极力推崇,再到唐代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延绵到明代李自成的尽善尽美,到开国宴的“指定酒”,一部汾酒史就是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据史载,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汾州升为汾州府,把永宁州划入后,其区域除原汾州四县外,还有永宁州(辖宁乡县)、临县、沁州(辖沁源县,武乡县)、平阳府霍州灵石县。出生在永宁来堡的于成龙,据传从小就好酒,22岁就中得“副榜举人”,必然要去州学、府学去参加学习考试活动,期间好酒的他想必曾流连于州府所在地的杏花村,以本土名扬天下的汾酒文化火炬和独特品质照耀着他的成长之路。在廉吏故里的大武古镇街中心,有座大武木楼,此楼修建于明代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高18.5米,三檐十字歇山顶,黑色玻璃瓦剪边,布瓦覆顶,楼体呈四角形,有三间宽敞的木屋相连,二层设平座,四面通彻;一层矗立十六根精雕细刻的木柱,其中四柱通天,四面敞开,成为十字通道。在木楼跟前除了流传有“于先生好先生”的故事外,还曾有唐代的“景荣源酿酒坊”遗址,这个酒坊的师傅呢,民间传说请的就是汾阳杏花村东堡的师傅。于成龙好酒,读书授课之余,喜欢闲饮,时间长了于公跟着杏花村的酿酒师傅学了一手好的酿酒功夫,今天仍然在市场上有售的“北溟老酒”“清端酒”便是其在历史长河的延脉。《于成龙本传》作者王振川先生言:闻其乡人言,公未仕时,在永宁曾卖酒为业,以补家用。永宁旧隶汾州府,其地美酒素称天下之冠,传誉千年。公以嗜酒而知味,以知味而善酿,以善酿而兴家,以兴家而兼济天下,良有以也。近闻其乡人以古法造“北溟老酒”“清端酒”,使世人品廉吏之味,知廉吏之心,此可谓善传承者也。夫君子之爱酒,与世间耽酒者有异。饮不及醉,亦不及乱。浇胸中之块垒,抒天下之情怀,而有所兴发也。

而方山县政协原名誉副主席、现党组副书记吴殿明先生也曾收集过一个“于成龙家酒”的故事。说的是1644年闯王进京、清兵入关,崇祯皇帝即明思宗朱由检煤山自尽,朝庭上下分奔离析。兵部侍郎袁继咸携皇三子定王朱慈灿逃离京城,三太子虽年幼然气节不俗,宁死不逃,绝粒几日,几死。彼时清摄政王多尔衮派人一路追杀,情急之下继咸与三太子改著布衣,逃回(袁继咸山西太原人) 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阳曲县,找到早年自己提学山西时的得意弟子傅山,寻山中土穴隐居,其间三太子悉心博极群书,除经、子、史、集外,在傅山指导下精心览读医学,并给周边乡民看病。顺治年间,傅山密谋反清,机事不密,于是被捕关押于太原府监狱。傅山家人为保前朝帝裔,密送三太子于永宁州北四十里的大武(今方山县大武镇,当时为晋陕蒙通商重镇,便于外地人隐居)定居,并以行医为生,更名水图先生。穷乡僻壤来了能治百病的神医,水图行医四方,置书担上,专心精攻方膳之术,方圆百里无人不晓,可谓华佗再世。其间,崇祯12年就考取“副贡”,一直在家依亲读书的于成龙为生计所迫,执教于大武文楼。水图先生与于成龙同是饱读诗书之人,同住一地久之便有交往,继而过从甚密。俩人闲则共读,有时水图先生暮抵文楼,与于成龙篝灯课经,滔滔不尽。翌年(顺治12年),傅山终因在狱中抗词不屈得免,释宥后速来大武面见三太子,休则三太子带他与于成龙把酒闲谈,傅山本是一位好酒的性情中人,于成龙酒量过人,于是二人意气相投,于成龙虽不知傅山和三太子的真实身份,然茶余酒后俳调俗语皆是文章,三人甚是欢心,美中不足的是当时大武的酒稍苦醋酸涩,傅山乃山西汾酒竹叶青酒的创始人,精通酿酒之术,建议修订当地酿酒配方,改进做醋工艺。傅山返回太原后不久就托人捎来酿酒做醋用的上等公式,并修书细说其酿酒、做醋及踩公式工艺要点,在三太子和于成龙的悉心指导下,大武“常盛泉”酒坊终于酿出香气飘逸、内涵劲道、清醇并蓄、独具特色的美酒,声名遐迩,享誉三晋,畅销晋陕蒙。多年后,于成龙官居一品,酒坊老板既知酒业兴隆可恃,无复惨淡之忧,日进斗金之余感怀于成龙之恩德,遂冠名“北溟老酒”“清端酒”以显扬其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