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容之名,据说来自南匈奴首领、建立匈奴汉国的刘渊。刘渊,字元海,其家族身世之谜,历史上延续至今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唐《元和郡县志》上说:“秀容故城在县(岚县)南三十里。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也”。
刘渊家族的帅哥形象在《晋书》的《载记》部分多有提及,其中不免有御用文人夸大其词的成分。但匈奴人的彪悍威猛的固有形象,再加上受到汉文化影响,才有了这些美誉。元和志的说法晚出,带有典型的望文生义的意味。
或许反过来看,这个说法更接近历史事实:南匈奴刘渊家族曾在此地活动。和岢岚类似,秀容一词也是匈奴语的音译或者音转,唐中期,其本意湮没在胡汉融合的历史现实中。后裔不知背景,只知这个名字和刘渊有关。加之历来对家族容貌的溢美记载,被文人翻译为美誉度很高的一个词。
现在很难按照1500年前的语音进行比对秀容和其他胡语的关系。这种附会式的解释在汉人文献中是非常常见的范式。
秀容古城在今天县城南边的岚河南岸,由于近年来城市发展,几乎紧邻城区了。
我和同行的建荣找到了担任文保员的村民刘先生。我们从东城墙遗址走向南面,这一带夯土立面还可以看清。墙体内外都是庄稼地。古城遗址周围的几个村分别是南村、西村、东村、古城村。其实就是在古城的各个方向上的村落。
现在的古城轮廓基本为正方形,城墙周长九里多,大多地段高5-7米。只是在西墙部分略向外侧凸出了一个部分,其他三面比较平直。之前对城址的勘察工作发现古城有大小墙、外内墙、马面、城堡、城门、马道、护城壕等设置。
城墙分内外墙,南城墙长1250米,外侧有8个敌台。北墙长1430米,北侧是岚河。东城墙1000米,有东城门一处。西墙总长1180米,墙南端有堡,北端墙上靠近城门200米处有大型城堡,西北角的重兵设计可能和御敌方向密不可分。内墙可行车马环城,是城防中安全快速的补给通道,是很巧妙的内部防御支持体系。
现在的古城北城墙的西北和东北被河水泛滥冲刷不存,其他地段基本还在。南城城门和东城城门处还可大体看出。只是古城内外全部是农田耕地,马面等处已经逐渐不明显。古城内曾出土古代绳纹板瓦,筒瓦,各种罐类容器,陶豆,夹砂陶鼎的碎片、无孔石斧,犁、铲、锤、斧、公式、马蹄刺(铁蒺藜)、油灯等铁器,贝币、离石币、刀币、布币、半两、五铢等古钱。很多遗物有明显的战国——汉代时代特征。
秀容城的设置和北魏王朝镇压秀容胡反抗,将其部分迁徙至此,设置秀容护军进行监管有关。秀容胡即稽胡(山胡),其主体来源或精神核心是建立匈奴汉赵国的南匈奴五部。尽管汉赵国很快灭亡,但其首举大旗的精神力量长期激励其后裔。秀容胡是当时的主体居民,这里被称为秀容古城就是明证。
古城内发现了很多战国——汉代的各类遗物。有人认为这里是汉代汾阳县城所在地。从出土遗物看也有可能。和方山左国城、临县乌突戍遗址的情况大多类似,都体现了东汉后期到北朝后期几百年之间,这里的定居居民从汉变为南匈奴、稽胡定居地,隋唐时才在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后,定居居民成为新的汉人。此时的汉人已经和两汉时期的汉人不可同日而语了。
秀容古城的地理位置在河流南边,常受到河流泛滥影响。隋初,州城和县城或因水患,搬迁到北部的岚城镇,古城逐渐衰败。
岚县民间还流传着尔朱荣家族在这里称霸一方的遗迹和传说:据说县城东北角上的坡头村北崖头上的古寺龙天寺是尔朱荣家庙。梁北皇姑梁西端的大土丘是古墓,称皇姑陵,是尔朱荣之妻或女的墓地。现在的龙天寺是新建的,已经看不到任何古迹遗存。龙天寺和晋中——吕梁地区普遍存在的龙天庙可能有关。皇姑墓没有文献资料依据,但这里皇姑墓的传说和临县曜头村西的皇姑墓非常类似。应该是尔朱家族的故事在民间流下了的一些投影。尽管民间传说不是历史真实,但也是历史的曲折反映,可以从民俗学、民族学角度进行研究,对复原历史会有新的维度。
秀容的地名,在正史里最初有南北两个。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南秀容即现在的岚县秀容古城。后赵和北魏在岚县设置秀容护军,后改秀容郡。北秀容是尔朱家族的最初游牧地,可能在岢岚以北。结合尔朱荣曾在宁武天池泛舟。可能北秀容包括静乐、宁武等汾河上游谷地。在尔朱荣家族显赫之后,现在的岚县才在其控制范围之内,为时不过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