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关 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引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所讲。

典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经典释义:

这几句同样是出自《礼记·大学》,是经过精简的说法。

如果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明明德、亲民、至善,指的是道德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礼记·大学》当中的三大基本纲领的话,那么这几句所提出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三大基本纲领的八条具体的途径。

北宋的名臣范仲淹,在五年的学习生涯当中,他是所有的学生当中最刻苦、最勤奋的那个。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正式进入了仕途。而且他当官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把他的母亲接到身边来奉养。在公元1040年,这个时候范仲淹已经年过半百了,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从富庶秀丽的江南被调到当时气候严寒,条件非常艰苦的西北边疆。就在他在庆州驻扎的这个期间,他还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渔家傲》,将他制敌报国的慷慨激情熔铸成这首千古绝唱。其实我们只有读懂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面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个核心精神的话,我们才能够读懂《渔家傲》里面的这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不是范仲淹为了个人的命运前途揪心,无奈的泪水,而是为天下苍生命运忧心的仁爱、情意之泪。

作为北宋的一代名臣,其实范仲淹身兼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多重身份。在他去世之后,宋仁宗赐给他的谥号是这两个字“文正”。

“文”是宋朝对一个人的学识的最高评价,而“正”,是公众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最高评价。范仲淹的这样一种人生经历,就是非常典型地诠释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格修养和能力的培养,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掌握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掌握了这把钥匙。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修德就要落到实处,首先要从小做起。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人民”二字的理解就来自于他十六七岁在陕北插队时候的感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讲,青少年要从小就要学会做人、学习做人,每天都可以想一想我爱国了吗?我热爱集体了吗?我在家孝敬父母了吗?在学校爱护同学了吗?在社会上遵守公德了吗?这样想一想,就会促使自己每天多做一点。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就能养成大德。

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何?因为下面还有一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也引用这句话,来告诫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善小要常为,恶小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