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身 梅洞沟

白毛浮绿水

烧炉山

□ 李小明

前些年看到摄影师拍摄的方山县梅洞沟烧炉山的图片,心中立刻为它的擎天独立所震撼,也为它的玉树临风所吸引。早就想走近它一睹芳容,但一直未能如愿。今年国庆假期,终于挤出了时间投身到梅洞沟。

从方山县城方正街东拐进入瓦窑北路就是梅洞沟口。顺着几乎不可会车但还好走的柏油路往沟掌行进,庄稼越来越多,黄牛越来越多,植被越来越多,流水越来越多,山峰越来越多,我像回到了童年的乡村、又像投身于混沌时期。路变成了沙砾的、沟变成了狭窄的,但我的心情越来越轻松、心胸越来越开阔。

引起我注意的当然首先是石峰。看到一座我就停车从车窗拍照,或者下车拍照,或者让爱人与山峰合影。总以为眼前的山峰就是最美的,没想到下一座山峰更美。突然,照片中的山峰貌似出现了,但走一会又觉得眼前的才像照片中的山峰。直到行至烧炉山脚下,我也没弄清照片中的山峰究竟是那一座。

来到烧炉山脚下,就应该攀登,不然会枉费了奇峰的出世。沿着木板台阶拾阶而上,不久我就气沉起来。然而,仙风道骨般的烧炉山吸引着我,我怎么能停下脚步呢。沿途不时突兀而出的怪石让我惊喜、也让我笃定,烧炉山快到眼前了。柳暗花明之间,又看到右侧出现了类似照片上的山峰,但是,移步换景之际,真的烧炉山跃入眼帘,它是耸立的、是清秀的、是嶙峋的,旁边一位老者形容它为“狼牙”山,只道出了其中“一昧”。

令人遗憾的是,近在眼前的山峰,人工台阶并未修上去。望着隐约的小路,我不甘心就此止步,爱人也坚定地说,再爬。然而,没爬多少,我就在人迹稀少处折返了。不久,另一对比我们多爬一会的夫妻也回来了。近在眼前的山峰,实际上伸手难及。我在抱憾之际,不时回望着它的仙姿,从不同角度,按动着快门。

身入梅洞沟,是要享受森林之美的。满目的苍翠自不用说,种类繁多的树木让人眼花缭乱,阵阵林涛也让人如处闹市。但是,秋天到梅洞沟,欣赏彩林却是最让人受用的。进入林区,夏天的墨绿已然褪去,星星点点的彩林不时扑入双眼,转瞬之间,满山彩林就铺陈在眼前。

梅洞沟赏彩林,当然还是在烧炉山。攀爬台阶,进入林间,不时闪现出黄的、红的树叶。黄的是常色,红的却让人惊艳。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叶更是娇艳欲滴,让人看得眼红。特别是登高之后,能看到主峰之下右面群峰峰顶都是深红的树叶,形成一簇一簇的花束,宛若一捧一捧的玫瑰,让人砰然心动。

要说这就是梅洞沟彩林的极致,那可不是。回看来时路,对面、左面的山上是大片大片的彩林,以金黄的为主,随着高度的不同,明暗度也不同,真可谓一餐视觉盛宴。

景区图板介绍,烧炉山是因为处于彩林中就像被熊熊烈焰包围,故有其名。我没能近距离看到烧炉山山体颜色,但是从峰底清朝时的石英矿址遗留下的矿石,感到这种说法颇有道理。石英石为乳白色或无色半透明矿物,被彩林映衬为黄红色绝对在理。我在遗址还看到,有的石英石一半乳白色或无色,一半为深红色,如果烧炉山正好是这种情况,再加上彩叶的映衬,那不就是火上加火了。

梅洞沟有山有树,有水就成了必然。这里的沟沟叉叉,到处都是淙淙流水。支溪静默,主溪湍急。溪水清澈,近于发黑。游客跑到溪边,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玩起了水,水中的石英石更显晶莹,有的胜于冰雪,被玩家尽收囊中。

山沟中没有天然的湖泊,但是富有情趣的人们不忘人工建造湖泊。

野鸭子湖在烧炉山底下,是用石头筑起一道堤坝后形成的一洼水。据介绍有野鸭子在此栖息。现在已经被淤泥填满,没有湖的感觉。但坝体处形成一个天然瀑布,游客经过,都不由得驻足,伸手逗弄着水流。

梅洞沟中段有一个叫不来名字的人造池塘,堤坝已决口,这里的七只白鹅,令梅洞沟生出了几分水乡的意境。我们经过时,白鹅本在路边信步,有小朋友看到后就去近观,没想到白鹅瞬间跑了。小朋友不甘心,飞快地追了上去,就发现了池塘是它们的家。鹅们在头鹅的带领下入水、上岸,再入水、再上岸,队形是那么整齐。进水后,游弋是那么的优雅;出水后,走动是那么的婀娜。“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此时活灵活现,令我等黄土高坡上的人眼界大开。

溪边郭家湾村范围内建有一座“匈奴大营”,散布着的一顶顶蒙古包,目前已经不营业,但是想想卧听流水声的感觉那一定是非常惬意的。

梅洞沟应该还有很多美景,但是仅这奇峰、彩林、秀水,就够人流连忘返了。爱人说,明年夏天再来一次,搭个帐篷野营一次。此话不错。梅洞沟确实是一个值得人全身心投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