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善歌,但我喜欢听歌,喜欢悦耳动听、荡气回肠的音律。可以说,我是在歌声中长大的。无数的歌,刻进我生命的年轮,成为永久的记忆。
追溯尘封往事,我学会的第一支歌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时,新中国刚成立,这支歌回响在整个神州大地,几乎逢会必唱,人人会唱。那是从心底发出的声音,从土地里流出来的旋律,歌词平白如话,质朴、真诚。60多年过去了,那首歌依旧萦绕脑际。
1956年,我在西安市上小学,歌曲《歌唱二郎山》在社会上风传。那时正是解放军建筑川藏公路。“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歌曲激昂高亢,穿云裂石,又朗朗上口,易学易唱,唱出筑路军人不畏艰险的壮志豪情。那时虽不能深刻理解词意,却特爱听这首歌。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由吕远创作、吕文科首唱的《克拉玛依之歌》,迅速在广大群众中传开。克拉玛依是一座石油新城,陌生而神秘,加上歌词流畅,曲风新颖,这首歌很受年轻人的追捧。那时我在小学六年级,星期天去西安革命公园湖边,看到一些人唱歌,唱的就是《克拉玛依之歌》。耳畔歌声回荡,绿树高楼,骏马油井相映,点燃了许多人建设边疆的热情。
70年代初我应征入伍,新兵连唱的最多的歌就是《我是一个兵》和《打靶归来》。由于歌曲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军味很浓,已成为队列歌曲的主打歌,一声领唱:“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顿时,歌声震天动地,彰显出战士的青春气息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多少年过去了,一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那熟悉的旋律,想起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我为祖国献石油》是写大庆石油工人,歌颂“铁人”精神的名曲,谱写了一代石油工人的壮志豪情。在国家石油紧缺,长安大街汽车上顶着大煤气包的年代,一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意味着什么?那是国家的呼唤,人民的呼唤、作为首唱的歌唱家刘秉义,几十年来每到一地,都要唱这首歌,而且每次都会受到热烈欢迎。
我喜欢施光南谱曲,关牧村、于淑珍等人演唱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柔美、浪漫,若梦若幻,悠扬淡雅,娓娓动听。
历经军旅生涯十五载的我,本能地喜欢《当兵的人》,铁板铜琶,激昂豪迈,威武雄壮,气贯长虹,唱出了军人的家园情怀。每当听到这支歌,就觉得重返青春岁月,热血沸腾。
我喜欢的歌还有很多很多,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
比较而言,我喜欢的歌曲多数是老歌,我心里有个老歌情结,脑子里有个老歌曲库。我说的老歌,就是那些在上世纪下半叶风靡全国、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经典名曲。
老歌都经过岁月的洗礼,是广大人民群众选留并认可的,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老歌都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老歌是时代的情绪,是人的心灵史,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任何人也抹不去的美好记忆。遇到思想上的纷争,你去广场上听听老歌,看着唱老歌的人的笑脸,就明白了,那里面会有答案。
往事并不如烟,凡是美好的总会流传。这就是我的老歌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