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清官廉吏于成龙——

闽省两司(三)

□ 闫卫星

求罢公式夫

他在藩台任上最著名的事件是向康亲王求罢公式夫(铡草的民夫)。《于清端公政书》中写为“[]夫”。(这里依《清史稿》写为“公式夫”,读如错)

当时,数万名八旗骑兵驻于福建,与台湾郑经作战。福建地方官员成天忙碌的军务大事,就是征集采购这些军需品,采购回来还不算,马草都要细细铡过,才能喂给马吃。八旗子弟比较懒惰,哪里肯亲自干铡草的苦差事。于是,就要向民间征集劳力,专门到军营里铡草。对八旗官兵来说,民夫当然多多益善,根本不考虑地方上的承受能力,一征集就是数万名。于是,数万户家庭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民夫们也要吃饭,还得再向民间征粮。民夫们也不可能成年累月地服役,总要定期更换,于是这种征夫的灾难就会波及福建省境内更多的地方、更多的家庭。不仅搞得很多百姓家破人亡,也让各级官府头痛不已。

清朝初年的皇帝、朝廷,都还是比较关注民生的。他们了解到征夫的巨大弊病后,曾经下令禁止再征公式夫。各级地方官和广大老百姓,都深深舒了一口气,十分感激朝廷的大恩大德。但是,骄纵的八旗子弟,仗着自己是特权阶级,又在为国打仗,仍然想继续征调公式夫。康亲王杰书是军队统帅,他虽然比较开明,但考虑到自己军队的利益,也出尔反尔,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求,再次下达命令,要求各地照旧派夫,这就激发了一次严重的军民矛盾。

康熙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福建巡抚吴兴祚把康亲王的手谕转发给闽县、侯官等地的知县,要求按谕执行,但巡抚衙门并没有下达正式的文件。知县祖寅亮、姚震等人揣测到巡抚的真实意图,就以需要请示为由,拒绝执行康亲王这道命令。正月二十七日,八旗官兵聚集到县衙闹事,逼迫知县派夫。二十八日,福建省地方官员聚会商议,准备向康亲王请命。就在这天,民间很多百姓,听说了征夫的消息,便突然停业罢市,聚集在街上,哭泣喧闹,群情汹涌,大规模的民变一触即发。

官员聚会商议之后,布政使于成龙代表下属各级官员,向康亲王杰书上了一封公开信——《公上康亲王求罢公式夫启》,说明原委,请求康亲王收回成命。

于成龙又以自己的身份,向康亲王上了一封《再肃上康亲王启》。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

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而已。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是国与民相倚之切,千古诚不可诬,载诸简册,可考而知也。

于成龙先给康亲王讲了一番大道理,然后又赞扬康亲王的品德、才干和功劳,说他既是皇室贵胄,又是国家栋梁,处处能以国事为重,也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接着,他又说最近北京发生大地震,太和殿发生火灾,上天示警,皇上亲自下了《罪己诏》,要求百官给自己提意见,并且时刻以“爱民察吏”为念,赈济各省的饥荒。于成龙请求康亲王看在太祖、太宗、世祖皇帝创业艰难的分儿上,为康熙皇帝分忧,关爱百姓,稳定民心,收回征调公式夫的命令。这篇文章在《于清端公政书》中是非常精彩非常感人的一篇。

康亲王杰书一看事情闹得太大,官吏和百姓都反对自己照旧派夫的命令,在收到官吏们的公开信和于成龙的个人信件之后,思忖再三,也就偃旗息鼓,收回了成命。

于成龙为属下官吏和广大百姓办了一件“天理良心”的大好事,但这件事确实办得有些惊险。根据前边的介绍,此事牵扯到官员抗命,百姓闹事,稍一处理不慎,就会是一大片人头落地。清朝是满人的江山,满人比汉人要高一个等级,王爷贝勒和八旗官兵都骄横无比,不讲道理,弄不好于成龙真有性命危险。幸好,康亲王一向比较信任于成龙,没有“上纲上线”,这事才算没有办砸了。

巧抑米价

于成龙为官多年,一向以捕盗、判案著称,在黄州打了两仗,也显示出军事才华。在处理财务方面,却没有丰富的经验。在罗城征收赋税,一共才经手白银一千二百多两。在合州经手的银钱更少,只有九两左右。上任福建藩台之后,要管理全省财务,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但于成龙一向精明多智,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在理财方面,也做出了不少成绩。

康熙十九年初,泉州米价腾贵,兵民交困。总督姚启圣十分关注此事,向朝廷申请捐济。姚启圣本人是位商业天才,曾经在罢官闲居的几年时间里经商致富。在平息耿精忠叛乱与郑经交战的几年中,他本人为军队捐出的私财就多达数万两白银。这次捐济泉州,姚总督也不含糊,一下子就捐出了五千两,但他同时也交代,下属各司道府必须捐齐五千两,共筹集一万两白银,在省城福州买米五六千石,火速运往泉州。总督做出了表率,巡抚吴兴祚也不敢落后,他没有私财可捐,就下令清查延平、建宁、邵武三府以前购买的四万石粮米,把这批粮米运往泉州。同时,他担心清查工作缓慢,不能及时运输,又命令粮道从即将到来的军饷中留出三万两白银,立即在省城买米发运。

这几项具体工作,都要于成龙负责实施。于成龙在赞叹姚启圣和吴兴祚的同时,又觉得捐济方法有问题,十分为难,便另想了一套应急办法。

当时,省城福州的米价也在上涨,每石米已经涨到二两一二钱左右。如果这时候在福州大量购米,米价势必继续飞涨,和泉州、兴化一样了。如果消极等待上游运来的外省米,则不能救目前之急。于成龙认为,应该改买米为借米。他恳求巡抚吴兴祚下令,从粮道手里借出为康熙十九年秋天储备的粮米。这其中,闽县负责筹借一千石,侯官县负责筹借两千石,于成龙自己再负责筹借两千石,一共凑齐五千石,先行运往泉州。等上游的外省米运到福州之后,再陆续补还借出的秋粮米。由于于成龙处置得当,省城福州的米价很快跌到了每石一两左右。

在外地的姚启圣不明究竟,派人到省城催办捐银买米的事情,于成龙写了一封《上姚制台议捐济禀》,详谈福州的实际情况,说明自己不愿买米的原因。

1.福州工商业者多,农民少,大家都靠买米生活,如果米价飞涨,百姓生活难以保障。

2.福州驻军每月消耗料谷两万石,每石折银只有六钱五分,已经远远低于市价,购买料谷已经费尽周折,十分艰难,如果米价再涨,则军队每月两万石的料谷就不可能买齐。

3.总督给各司道府派下来五千两银子的捐款,因为官员们经济拮据,负债累累,完成十分困难,逼急了只能用非法手段向下属和百姓摊派了。(于成龙列举了几位同僚困窘负债的例子。)

4.目前福建的藩库十分匮乏,欠姚总督本人的一万两银子一直归还不了,军队每月还要消耗一万四千两,自己只能呕尽心血,东挪西补,实在不敢再支用新到的饷银买米了。

于成龙最后说,五千石左右的粮米,对泉州来说是杯水车薪,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有先平抑米价,等朝廷的饷银解到之后,如数发放拖欠的军饷,饷银充足后,民间囤积的粮米自然愿意出售,粮食问题就能圆满解决了。

从这篇文章看,过惯穷苦日子的于成龙,经济头脑并不比富商出身的姚启圣差。他用借米还米、临时周转的方式,平抑了飞涨的米价,帮助大家渡过了难关。其效果,比姚启圣的慷慨捐款要好多了。

闽疆事宜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初,巡抚吴兴祚即将率兵南征。于成龙向吴兴祚上了一封《上吴抚台论闽疆事宜》,建议未雨绸缪,稳定后方。这也是于成龙的一贯作风,喜欢关心全局,为上级出谋划策。其主要内容如下:

1.省城福州是根本之地,要防止叛乱发生。逃兵、匿寇、贫民,这都是福州一带的不稳定因素,于成龙建议吴兴祚在出征前,先处决林鼎、陈德枫两宗叛乱案中的在押罪犯,震慑一下,稳定人心。

2.延平、建宁、邵武等府是福建的上游地区,也是通商运粮的交通要道。近来山寇作乱,很多地方都受到荼毒。江纪、杨一豹等山寇首领,以准备投诚为诱饵,麻痹官兵,继续焚掠百姓。于成龙建议吴兴祚增兵设防,防止酿成大乱。

3.后方各营士兵缺乏训练,只知道迎来送往、放哨站岗、消耗粮饷,并没有真正的战斗力。于成龙建议吴兴祚尽早安排练兵事宜。

于成龙是留守省城的最高官员,为巡抚分忧解难也是分内之事。在他的谋划和吴兴祚的妥善安排之下,福建省内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局势大体稳定。不久,吴兴祚的南征也取得了一些战果。

清廉节俭

于成龙在福建生活了一年有余,仍然保持着清廉节俭的风范。

臬台和藩台都是省内高级官员,下属官员很多,手中的权力也很大,按照官场惯例,有很多收礼纳贿的机会。于成龙对这方面十分注意,严厉禁止下属官员给自己送礼。同僚之间的礼节性来往,也只限于橄榄果和蒲葵等价值不高的土特产。

福建是沿海地区,码头上经常有外国商船停泊贸易。清政府在这方面有严格的限制,外商们为了打通关节,多买多卖,也势必要向主管的官员重金行贿。官员们趁这个机会发点洋财,对外商、对百姓、对国家其实都没有坏处。于成龙升任藩台后,主管对外贸易,也成了外商们行贿的对象。他严于律己,绝不受贿。外商们最初以为于成龙胃口大,嫌礼品送得太轻,就加倍行贿,于成龙仍然不受。外商们借验货之机,拿出一些价格高昂的香料,请于成龙品评。按惯例,这些东西验过之后就留在衙门里了。于成龙只是拿起来闻一闻,辨别一下货色,然后就让外商拿回去。外商们感叹道:“天朝洪福!我们走遍天下,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清官。”

布政使衙门的大堂名叫“紫薇堂”,于成龙专门撰写了一副廉政对联,挂在堂上。联语云:

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戴锁?

一丝半缕,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

这副对联写得很精彩,也很有于成龙的思想特色。一是禁止贪污,一是禁止浪费,“披枷戴锁”说的是朝廷的王法,“男盗女娼”说的是因果报应。这对联,既是警示自己的,也是警示属吏的。当时,于成龙负责全省财政和军需,经手的银钱有上百万两,他自己和广大属吏都面临着巨大的廉政考验。而于成龙要做到的,就是一分一毫不出差错,也是相当难能可贵了。

于成龙在福建的俸禄,每年有一百多两,主仆几人是够花了,但生活水平实在是不高。他集资赎买奴婢,给囚犯布施口粮医药,还有其他一些公益慈善事务,都免不了要花费一部分俸禄。有时候实在拮据了,就得典当衣物去换口粮。

当时,福州城里经常有北京来的钦差大臣、八旗将军,这些天潢贵胄整天到处乱逛,无所顾忌,于成龙的官衙和内室,也是他们散步闲逛的地方。他们看见于成龙房里只有一口竹箱子,里头只有一套朝服,饭锅里泡着稀饭,不知还要吃到什么时候,另外还有几十捆文书,此外再没有私人物品了。这些过惯了富贵日子的权贵们,对此情景都摇头咂舌不已,没想到还有这么穷困、这么清廉的大官。陈廷敬的《于清端公传》说,这些权贵人物纷纷赞叹:

于公,天下第一清官也!

于公清苦,天下一人而已!

在当时的官场上,汉族官员的俸禄都比较低,负债累累的穷官非常多。于成龙在写给姚启圣的一份文件中,就举例说明过福建几位道台窘迫的经济状况。但像于成龙这样的官员如果想要适当改善一下生活,也不是没有可能,手里有权,什么事都不会难办。有些同僚就奉劝于成龙,把生活稍微过得好一点。于成龙说:“我平生没有特别的爱好,就喜欢过布衣蔬食的生活。衣食问题,只要能够免于饥寒就行了。”他还向人说:“我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享受这件事,也不知道馈赠交际有什么用处。我每年得到的俸禄,其实也花不完,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啊!”

于成龙这几句话,在一些人看来像是不可思议的奇谈怪论,也像是虚伪矫情的高谈阔论。于成龙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除了忠君、爱民、做好官、名垂青史之外,他曾经撰写过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与精神境界。联语云:

山到穷时,现许多峭壁层崖,叹富贵功名,何似林禽野鸟;

路逢狭处,经无数行云流水,任盘桓谈笑,休孤翠竹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