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回忆孙家沟村过年的“摆灯山”风俗

□ 郭时键

一 概述

过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窗花对联,把古老的村落打扮得流光溢彩。院子里红灯高挂与爆竹齐鸣把叫做“年”的魔兽驱赶;窑洞内油灯通宵长明防止黑身白手妖魔“祟”对小孩的侵害。元宵节是以灯俗文化为主题的节日,通过观灯、赏灯、转灯祈求天官赐福,其宏大气派的规模,光与彩结合的美妙和广泛的参与性、极强的娱乐性,使元宵节成为灯彩制作的创意、技艺、工艺比赛的大舞台。

转九曲、摆灯山、放河灯这是黄河流域人民过元宵节时的庆祝风俗和形式。在临县,转九曲的风俗有八堡、马家湾、克虎、索达干、高家庄、胡公、寺家塔等十来个村庄,索达干村有放河灯的风俗,而摆灯山则仅在刘家会镇的孙家沟村才有,但文革后也几近失传,因此摆灯山更具珍奇性。

摆灯山有三层意思。一是与上苍沟通,祈祷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二是祈求平安幸福,人丁兴旺。求媳、求子、求财、求福许愿的,娶媳、生子、发财、病愈还愿的都在灯会上进行,小孩子取名也在灯会上求取。三是娱乐。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每晚在祭拜完神灵之后,会唱秧歌的唱秧歌,会唱民歌的唱民歌,热闹非凡,就象西方的狂欢节一般,尽情地唱,尽情地扭。

灯山是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建筑物,建于孙家港小沟与村主沟相交处的一块平地上,形成约4米见方6米高的门式主体,门内是砖砌的层层阶梯,在阶梯上陈设灯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摆(拜)灯山活动的基本内容有点灯山、拜灯山、求愿歌舞、唱大戏等四部分。

二 过程

一年一度的拜灯山活动,从正月十二就开始筹备了。纠首们召集村民一边清洁灯山楼,一边准备祭祀用的供品和点灯山的灯捻、灯盏、麻油等。到了农历正月十四上午,新春的阳光格外温暖,纠首们要将平时供于庙内的东岳大帝、释佛、观音菩萨、三位娘娘、龙王、城隍、二郎、牛王、土地、公式蛾八蜡等牌位请至灯山,共同度过吉庆的三天。

正月十四下午,将数百上千个灯盏在灯山楼内的层层阶梯上摆出花边儿和吉祥图案,再把浸泡麻油的灯捻儿逐一插入摆好的灯盏内,然后将麻油过火预热除去杂质灌入壶中,纠首们提着壶为摆好的灯盏一一注油。最后放上灯芯(灯公式)点燃,再在灯山前面的石盘上用灯瓜瓜摆图案。十四日晚摆成“五谷丰登”,十五日晚摆成“人丁兴旺”,十六日晚摆成“佛”字。

灯点好后,全村百姓喜气洋洋地走出家门,缓缓走向灯山楼。一路上,天上月光初上,灿烂而明媚,地下灯光四放,亲切而亮丽。当人们聚到灯山楼前,一种庄重肃静的气氛顿时升起,一幅喜庆神秘的灯火字画映入眼帘:"五谷丰登"等祝福的字语带着暖暖春意融入人们的心田。这时,身着盛装的管理摆灯山的纠首们上供、烧香、礼拜后,鸣炮发令,拜灯山活动开始。由礼生引领全体人员跪在灯山前,向着灯山行跪拜礼,虔诚地祈求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集体祭拜结束后,村民们和观光者都可自由拜祭。有小孩儿的父母还会将孩子高高举起攀过灯阶,以取长高、高升之意。一些已婚未孕的小媳妇们会在灯山楼前上香烧纸、磕头拜祭之后,偷偷进入灯山楼内取灯盏,请回家中,供于灶王爷神位前,求得添儿增女,继承香火。

而其他村民则奏起鼓乐、拉起秧歌队绕着灯火阑珊、五彩缤纷的灯山载歌载舞,娱神娱人好不红火热闹。当自由祭拜还未全完的时候,戏场里又鞭炮长鸣,鼓乐骤起,大戏拉开。至此,点灯山、拜灯山活动暂时落下帷幕,人们又沉浸在委婉动人的戏曲故事之中……

如此,十五日继续,不同的是灯瓜瓜摆图案摆成了“人丁兴旺”,十六日则摆成了“佛”字。正月十六深夜大幅活动结束后,还有一个重要项目——送瘟神,每人手执火把,将瘟神送至岭上的大岭圪公式。到山顶上还要烧香磕头,伞头唱送瘟神的秧歌,返回时岭上的人泡茶招待众人,等到全部程序走完,一般已近凌晨时分,至此,一年一度的摆灯山活动才算结束。

三 特色与意义

纵观孙家沟村摆灯山民俗活动有如下特征。

一是伴随民间祭祀活动而产生,融入民间文化活动而发展,形成了对民俗的依存性;二是在长期的民俗活动中,完善了自身特有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固定的程序性;三是吸收民间社火和民间秧歌艺术营养,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多源性;四是临县甚至吕梁市历史上仅有孙家沟村的摆灯山民俗社火一家,且独特而完整,因而具有稀有性;五是由于拜灯山源于民间祭祀,注入了百姓敬神尚贤、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形成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虔诚性;六是其表现形式简约质朴,乡土气息浓郁,从而形成了厚重的、乡村特有的朴实性。

摆灯山除了祈福纳祥的寓意,通过摆灯、拜灯、观灯看景预示村社和谐、人口兴旺、年景丰收,祈子的妇女通过端灯仪式可得子女,再通过闹秧歌、唱大戏总结了过去一年辛勤劳作,庆祝了过去一年的丰收成果,释放了一年的疲惫,寄托了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将满怀信心地投入新的一年奋斗。

因此摆(拜)灯山民俗社火活动在临县乃至吕梁市的民俗社火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具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和较高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位,应当作为省级或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恢复,如果再有20年不恢复,则做过这一民俗的老人们也将离世,这项历史悠久的特有民间风俗恐怕也将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