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碗托火了,上了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会菜品菜单了,柳林碗托在世界上都有名了。”这两天柳林的朋友们微信朋友圈转发着这么一条信息,纷纷为柳林碗托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不遗余力地向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介绍着柳林碗托。
2月2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外交部举行了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国:山西新转型 共享新未来”的山西全球推介活动,柳林碗托作为山西本地特色美食入选了随后进行的冷餐会菜品菜单。
“在微信朋友圈流传出的山西全球推介会菜品菜单上,我看到柳林碗托了,现在回想起来几年前在柳林吃的碗托都馋涎欲滴。”远在海南的大学同学看到了这个消息后专门给记者打电话要让快递过去几盒解解馋。
始于《山西卫视》微信公众号转发的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会菜品菜单介绍柳林碗托,是以荞麦为原料的特色小吃,质地精细,清香利口,制作工艺已有一千多年。
据传,柳林碗托是西晋末年大将石勒统领三军发兵进攻西晋都城洛阳,驻扎柳林三郎堡,因军粮紧缺,就把干饭改稀饭,把荞麦磨碎后熬粥喝。一次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已凝结成块,用手压压,干硬干硬的,几个士兵就把碗内的凉荞面块用手扒了下来,抓而食之,吃起来坚韧韧的。于是,有个士兵提议切块吃,他们就把荞面块切成条,随便洒了些咸盐,大吃起来。感觉不错,他们就把荞面切成长条,撒了一些调料,给石勒端去,石勒吃后,大加赞赏,并让厨房试做,次日厨房做好,让军士饱餐一顿。军士吃后精神大振。当地百姓闻讯后,去军营观看。军士就让百姓尝新,百姓尝后,甚感新奇,就模仿着去做,从此就传开了。
碗托作为柳林的名小吃,在柳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既有诸如沟门前碗托、荞歌碗托等大的餐饮生产商,也有游街串巷以此为生的小贩子,不少人没了生计,就推个小车开始卖碗托养家糊口。
“柳林碗托越来越有名了,吃法和做法也越来越多了,以前吃碗托要么碗托滚糊糊,要么倒点辣椒酱割着吃,最多到了冬季来个豆芽炒碗托,现在花样可多了,除了上面的吃法,还发明了凉拌碗托、红烧碗托、芝麻饼子炒碗托等吃法。”自从煤矿不景气了,温先生就开始卖碗托养家糊口,虽然挣不了大钱,但是尽够自己一家四口人零花开销。
碗托讲究的是个现做现卖,隔了夜,放个三五天口感就不好了,而且调料不同,入口感觉也大不相同,如果想要吃正宗的柳林荞面味道碗托就得深入街巷,吃那些手工碗托。
以前的柳林碗托,走不出去,只限在吕梁山区,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经过现代化技术灭菌处理,把碗托做成了和方便面一样的食品,保质期从七天到三个月不等,口感也不错,这让柳林碗托开始走进超市,走出山西,走向全国,现在上了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会菜品菜单,开始迈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