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大象古镇地处文水东部,连接着祁县、平遥、太谷等晋中平原,这里地处晋商的发源地。民国期间,大象古镇流通着许多字号的兑换券,信合堂、天德厚、云集号、大盛长、裕丰源粮庄等等,足以说明这里商贾云集,操奇逐赢。大象镇的成恩就是这么一位大财东,他娶了交城义望村历任六省总兵乔冲杓之孙女,生了三个儿子,廷祥、廷璧、廷杰。虽然同生在这样一个富裕的家庭,但每个人的命运却迥然不同。让我们看看这份保存在文水县丽彬文化园内的光绪三十四年立的分家契约吧:
立分关约人成恩,情因世道难处,人口众多,皆不能勉俭持家,思虑艰苦,吾年近七旬,实不能劳心劳力矣。吾所生三子,俱各成室。长子廷祥,辞世数年;惟有次子廷璧,现在东口茶庄生理,每年赚薪金伍拾两所有;三子廷杰,成家室而无事业,在家不尽孝悌,不守本分,实无法可处。吾于是邀请本族家长议处,分炊酌量。次子廷璧所赚薪金,帮贴长子妻子银每年公式拾伍两,迨至铁牛子长大成人。此银不帮青春力健的三子廷杰。但能务其正事,亦可保家养生,帮贴银伍两,不灭同胞之亲。所有物件,按股均分。住院一所,东房六间分与长子妻子,至院中心为界;正房伍间分与次子廷璧,至东西房山墙底为界;西房六间分与三子廷杰,院中心为界。住院街门公式伙行;住院南基放柴煤毛厮,亦按三股均分。街西头路南空基一块,西南堰外地肆亩,作为还债之业,刻下该(欠)外伍佰余吊钱,俱着廷璧任还。日后各守各业,不许反悔,恐口无凭,以为永远存照。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立
光绪34年(1908年)至今已经过去111年了。一份百年前的分炊契约,写出了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写出了一个家庭的沧桑变迁,写出了前人的恩威并重、爱憎与奖惩分明,也写出了长者的期盼和无奈。
契约中提到的“次子廷璧现在东口茶庄生理每年赚辛金五十两”,而这所赚五十两中,根据契约要每年帮贴长子(已去世)妻子二十五两至其儿铁牛长大成人。对于青春力健的三子廷杰,此银不帮。当时三子廷杰因染上抽大烟等恶习,让家人陷入痛苦的深渊。契约中提到,“但能务其正事,亦可保家养生,帮贴银伍两,不灭同胞之亲。”这体现着成恩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痛苦和爱子心无尽的惜子之情。从这份契约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一部浩瀚的历史大戏。而这部戏剧将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启迪……
这份百年契约告诉我们一个老字号在一百多年前的昌盛景象,让我们认识一下成廷璧吧。说到成廷璧,要先从东口说起。历史上,张家口是个浓墨重彩的地方,除了曾硝烟烽火弥漫、边城号角长鸣的古战场,它还是个名播四海的内陆商埠、旱码头,人们俗称东口。走东口,不仅让商人们走出万贯家财,也让张家口成了繁盛一时的贸易都会。由于张家口处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地理单元的交汇点,“具有陆地商埠之天然形势”,从张家口大境门外延伸出去的“张库大道”,更是一条曾经载金驮银的国际商埠。张库大道是从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库伦(今乌兰巴托)的一条贸易运销路线,它曾被称为“北方丝绸之路”或“草原茶叶之路”。正是通过张库大道,我国内地的茶叶、丝绸、布匹以及细货等源源不断地运销到蒙古草原甚至俄罗斯,而蒙古草原的马匹、牛羊、皮革也随之进入我国。
成廷璧就是在这个贸易都会发迹的,在这里建起了他的“诒远堂”。而那时候晋商做生意分为走西口和东口,西口就是杀虎口,而东口就是张家口。当时成廷璧就瞄准了张家口的“张库大道”,于是他几下湖北茶山,登上茶山,望着漫山遍野的茶树,开始了他收购茶叶的历程。成廷璧用诚信赢得了茶农的信赖,从此,便垄断了茶山几十年,让这里成为“诒远堂”的茶叶基地,并通过“张库大道” 源源不断地运销到蒙古草原甚至俄罗斯。
成廷璧生意越来越兴隆,所生两子成泰、成广都继承父业,让“诒远堂”的生意更加红红火火。“诒远堂”还在老家广购土地房产,丽彬文化园仍保存有数份购置耕地和舍基地的契约。从这些契约可以看出诒远堂逐渐壮大的轨迹……
诒远堂出资一百九十千文,购得张立本土地拾亩零三分;
出资八十五元大洋,购得石桂麟土地七亩三分;
出资二百五十五元大洋,购得陈春会的土地二十三亩;
出资四十千文,购得耿元舍基地一处;
……
民国二十六年,另外一份分家契约诞生了:
立分关约人成廷璧,所生二子,长曰成泰,次曰成广。因己年近古稀精力渐衰,家务田地难以经理,所以父子商议妥协,邀请族长邻谊,酌量分配所有柴房院田地。除拨养老产、长孙地外,按二股均分。毛厕伙行,街门、大门伙行伙走,至于各号股本及红利官息等以三股均分。自分之后,各守各业。应分之产开列于后,一样两张,各执一张,以为永远存照,恐口无凭,立分关约为据。计开:
成泰分到住院正房东叁间,南至明堂;东房连二街门;五间南房至柁子贰间,北至明堂院心东一半分中为界。外院正房贰间半,东房五间,南卡两间半。东院正房五间,南至明堂。老骡子一头,犁耧,砣把。西头粪场北一半内有小柳树叁株。村西大渠地四亩七分五厘;村东堰外地壹拾壹亩(内有柳树四株);村西北羊狐子地壹拾亩;闯道北东边地七亩;村西沙圪塘地五亩;村西卖香坟地四亩;村西沙圪塘地五亩五分七厘五毫,共地四拾七亩三分二厘五毫。
成广分到住院正房西贰间,南至明堂;西房五间,南房西三间,北至明堂院中心分中西一半为界。外院南北分中西一半,正房两间半,南卡两间半,住院南房后地基一块。东院西房六间应外院东房五间,西边无房屋贴补好骡子一头。大车一辆,车上家俱在内。西头粪场南一半。村南刘家长畛地壹拾亩零三分;村北吕家坟地四亩七分五厘;村西卖香坟地五亩八分;村西麻汉子坟地八亩七分五厘;村北闯道西边七亩;村北伙地四亩五分;村西沙圪塘地五亩五分七厘五毫,共地四拾六亩六分七厘五毫。
养老地:村西南七亩二分;村西道人地壹拾三亩四分;村北闯道北半畛地九亩。
长孙地:村西贵监生地六亩。
场院内照壁作为公中之业。大小碌碡两根,扇车一架,切草刀一口,以上三宗之物作为伙用。
中人:成廷俊、成希圣、石广华、成节、成廷玉、武德润。
书人:石昭麟
中华民国贰拾六年夏历正月二十日
在民国26年(1937年)这份契约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祥和幸福的家庭,看到的是富裕昌盛的家庭。“诒远堂”用其诚信的经营理念和人格魅力,在东口打造了一座晋商丰碑。
算起来从1908年已经把“诒远堂”搞得风生水起,到1937年又整整发展了近30年了。从这份契约我们感受到“诒远堂”的生机和活力。1937年后“诒远堂”的命运和全国一样,经受了历史和战火的考验,成廷璧和他的“诒远堂”在抗日的烽火中百折不挠,继续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成廷璧所经营的百年“诒远堂”,与北京陈忠甫经营的“通三益”有了一番姻缘联系。北京“通三益”大掌柜陈忠甫以其聪明才智,赢得“通三益”的兴隆,用他的智慧,在北京建立了一座晋商的丰碑。陈忠甫也是大象村人,他娶了保贤村的韩静蓉,生了两男六女八个孩子。最小的女儿陈淑梅和“诒远堂”的后人成广的儿子成景州结为夫妻,这就是成永平先生的父亲母亲。这也是“通三益”“诒远堂”和“丽彬文化园”的渊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