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论民歌的区域性

□ 王洪廷

我国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地民歌产生的背景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有关,而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所以专家分为多种区域。有的地方将流行于本地区的民歌搜集整理成册,冠以《某某县民歌》。我的朋友白树成前些年也整理了一本《临县民歌选》,在讨论会上有人提出:“这些民歌是否是临县民歌呢?没有根据怎么能说是临县民歌呢?”我当时说:“民歌源远流长,流行区域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陕北与临县一水相隔,常常结为秦晋之好,两岸不仅通婚,风俗习惯也并非大相径庭,民歌自然也相互传播。只要长期流行于临县的民歌曲调,而又被临县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可,就可以说是临县民歌。据我研究临县家谱文化,全县有226个姓氏,集中居住的42个村庄写有家谱,其姓氏渊源有的来自陕西,有的来自洪洞大槐树,有的来自其他地方或不知渊源,现在无论是从哪里来的,都承认是临县人。同样的道理,有的民歌长期扎根于临县,让临县广大群众反复使用,妇孺皆唱,也可以说是临县民歌。”

我的这些奇谈怪论是否能够站得住脚,近日我又深究这一问题,看了不少专家的有关论文,其中“陕北民歌还是山西民歌”一文中讲道:“民歌的产生与地理环境中的语言因素最为重要。我们这方土地学术界称为晋语区,其包括晋北、陕北、鄂尔多斯、包头、后套、呼和浩特、乌兰察布,还包括河北张家口的部分地区。晋语的最大特点是都读入声字。民歌是依附语言的,不是依附行政区划的。这些晋语区的民歌为什么叫陕北民歌呢?因为陕北是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延安革命文艺工作者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挖掘了大量的民歌,填入新词来歌颂革命歌颂党,命名为陕北民歌,后来推而广之,被全国人民所认识。”包括临县道情,经郭兰英一唱,也成为陕北道情。

为什么晋语区的民歌有许多相似呢?因为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口在全国相对流动很小很小,而在一个地域环境中却相对流动较多,晋语区域内有晋人走西口,晋商频繁活动,晋剧到处演出,特别是晋剧,陕北不演秦腔演晋剧,内蒙无剧而被晋剧占领,张家口少演河北梆子而演晋剧,所以晋语区不仅语言相似,还将民歌、民俗文化也在互相传播。再比方临县伞头秧歌与榆林地区的伞头秧歌基本相同,与柳林、石楼、永和、蒲县等地的伞头秧歌也风格相似。然而谁家是祖师爷呢?是谁第一个挑起伞唱秧歌呢?我看谁也无法弄清。可我们临县抢先申报为“非遗”,自然临县伞头秧歌就名列前茅,芳名远扬。

后来好像有个不成文的惯例,这些民歌在哪里扎下了根,人们将这些曲调填进了本地的内容,年长日久,就说是本地的民歌,确也无法深究其渊源。

还有古代识谱的人几乎没有,只凭口口相传,传来传去将同一首曲调,唱成多种多样,这就是说民歌是群众创作的,没有具体作者,也没有固定的曲谱,明代冯梦龙说得好,“有假诗而无假民歌。”就是说杜甫诗可造假,民歌怎么唱都行,即同样一首民歌曲调,有各种不同的唱法,有的甚至有几十种。《大红果子剥了皮》我就会哼好几种,其中碛口马继连唱的最为激昂而动听。《牡丹花串枣林》,乍听就有祁太秧歌的味道,可临县人唱歪了,像而不是,又填了临县内容的词,就成了地地道道的临县民歌。

有人将本地流传的民歌收拾起来,编辑成册,就说是某地民歌,这也并不奇怪,如果都叫晋语民歌,那又很不全面,只能说是晋语民歌在某地流传的一部分。可是人家可出《陕北民歌》《左权民歌》《河曲民歌》,临县何尝不可出《临县民歌》呢?实际都是流行在这些地方的晋语民歌。然而晋语民歌这种叫法倒无人知晓与认可。唉,难得糊涂!怎么能表述得更为清楚,请爱好者继续争鸣去吧!

流行歌曲毕竟是流行,流行一股风,风过去就风平浪静。民歌扎根于民间,流传千古,坚如磐石,一直久传不衰,特别是近几年来,年轻人喜欢在手机上唱曲子,自唱自录自传,自我娱乐。然而苦于歌词贫乏,到处寻求。我的老友白树成,一者为爱好者提供素材;二者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县文化局的支持下,又积极收集临县民歌。他的前一本以曲调为主,这一本歌曲与歌词同时搜集整理,有的传统好唱词,不惜占空之多,全部录用,编辑成书,这是临县已印发的临县民歌中最为全面,最为内容丰富的一本临县民歌大全,其功匪浅,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