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政协主席闫启明,文水县政协委员、山西省徐特立高级职业中学校长贾桂香,文水县信息中心主任成欢,文水县政协社情民意特约信息员李玉婷反映: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文化扶贫是文化民生的重要体现。当前,各地区都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近几年扶贫包村包户中不可忽视的是,一说到扶贫,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考虑的是给贫困户送米面油、生活用品、经济补助等;给包点扶贫村投资多少钱、建设什么公益事业,怎样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等等,而对于“文化教育”扶贫却重视不够。明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扶贫对象参与能力弱,有一部分年事已高、孤寡残疾,需要兜底扶贫。二是有的农村陈规陋习较多,改善较难,贫困家庭环境卫生普遍差,好习惯、好风气形成有较大差距。三是部分贫困户心态错位。由于多年贫困,心态发生了裂变,与人群疏离,远离社会。
为此建议:
一、确立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的工作理念。一要把送戏、送书、送报等活动与下乡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老百姓的生活视野和精神追求;二要把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结合起来,要以“常回家看看”的心态定期为农村老百姓提供政策咨询、医疗体检、节日慰问;三是要协助支部村委,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全村精神文明守则,通过“文化进家”“教育进家”“法治进家”“科技进家”等活动的开展,逐步改变个别农村落后甚至是有些不良的社会风气。
二、建立形式多样的脱贫攻坚有效工作机制。有关扶贫单位一定要建立好扶贫领导机制,成立领导组,确定专门的负责人,持之以恒抓“文化”扶贫,给予包点村老百姓科技知识、生活趣味、文化健康等方面的特殊关照,真正提升贫困户创业生活的志气和信心,实现创新创业。
三、构建以技能培训为保障的农民职业发展体系。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通过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劳动技能,可以实现既扶贫又扶智的双重目标,大大增加其脱贫的机会,有效阻止其不返贫,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
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扶贫的重心是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文化扶贫的关键要从教育着手,要通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农村农民真正享受到免费的知识。一是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天闻数媒、科大迅飞等数字教育服务商进入农村;二是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逐步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