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振华
岁月更迭,四季轮回。弹指间,70载即将过去。我站在2019年的门槛上,回望祖国一日千里的发展,使我市的广播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令我终生难忘,兴奋不已。
上世纪40年代,我还是个穿开裆裤的毛孩子。一次在梁家原村外婆家,看到一部从邻居家借来的“留声机”(俗称“洋戏匣子”)只见舅父手握摇把,呜、呜……地摇了几下,把针头往转盘上一放,顿时就哪咦呀哈哈唱起戏来,我高兴得差点从桌子上滚下来。这是我有生以来,头一回见到的收听工具。
1956年秋,我荣幸地从教育界,调至县委宣传部。当我跨进宣传部的门坎时,第一眼看到的是那部老掉牙的“干电池直流收音机”。据了解,当时全县只有3部(县政府、宣传部、文化馆)。真是十亩地里一苗谷——缺货。胡国栋同志任广播收音员。他的任务:一是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一字一句地抄下来,然后刻在蜡纸上油印出来,下发到全县各区和乡政府。如,1952年苏联的斯大林元帅和中国革命元老任弼时逝世,就是用这种方法,及时宣传出去的;二是他随县委书记下乡时,用扁担挑上收音机,到了村里,把小喇叭接到大街上,然后将中央台或省台的节目转播出去,让农民群众受到时事、政治、形势的教育。
1957年春,我在省委党校“哲学理论班”学习时,一个星期天,我到了省政法干校舅父家,见桌子上摆放着一部非常漂亮的“丰收牌”交流收音机,只见那布满金线的玻璃度盘上,有几个镶着金线的白色旋纽(分别是电源开关兼音量控制,电台选择、中短波频道)。心想:啥时候我家也能摆上这样一部收音机,我就心满意足了。
筹建有线广播站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政府在中阳楼西街的观音庙里,建成一座小型发电厂,解决了县级机关的用电问题。1957年7月,县委为了用广播这一先进的舆论工具,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决定筹建一座“有线广播站”。并确定由《孝义小报》主编姜茂桐兼任广播站长,调我任广播站编辑,张永茂任会计,从榆次军分区俱乐部,调来一位会讲普通话的安跃华,从县电厂抽来王世杰、张印、原宝林为广播线务员,给县级机关和城关公社各大队,安了百余只广播喇叭,临时在县委小会室里安了广播扩音机,于10月1日国庆节,开始了试播音。过了一个多月,县委用城墙上拆下来的砖,在县委后院给广播站盖起三间新瓦房,(机器房、播音室、编辑室)机房里安了一台500瓦电子管立式扩音机和控制台,播音室里安上播音台。以后又给各生产大队、饲养处和十字街安上广播喇叭。当时广播是和邮电局伙用一条电话线进行传输的,每日早、晚两次播音。除了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外,县站的自办节目有《本县新闻》《人民公社万岁》《文艺节目》和“气象预报”等。后来又增加了《农业技术讲座》等节目。每天广播时间一到,社员们就三三两两,提着小凳、草墩,有的妇女手里拿上针线活,纷纷来到喇叭下听广播。有的说:“老汉活了七十八,没啦见过铁丝会说话”,有的说:“小喇叭威力大,不出门子知天下”,还有的说:“每天能把广播听,脑子里就像点着灯,三天不把广播听,心里觉得黑洞洞”。广播匣是俺们的“百宝箱”、“良师益友”、“万能钥匙”。
1958年秋,介休、孝义、灵石三县合并为介休县。我站的全部人员都并到“介休有线广播站”。我任编播组长。1961年3月分县后,我为孝义广播站站长。从1957年到1970年,在广播站编辑、站长的岗位上,整整干了13年(其中有3年文化大革命)。因而,我和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想起,恋恋不舍。
架设广播专用线
为了解决广播和电话的矛盾,1964年秋,省广播事业局在晋南新绛县,召开了“全省广播专线现场会”。会后我向县委常委会做了汇报。县委李惠春书记很重视,当会拍板定案,从县财政拨了5000元的专线经费。从此拉开了架设广播专用线的序幕,我们从县木材公司购回120根,长6米、梢径12公分的松木杆,到县交电公司,进回10余盘12号铅丝、勾瓶、横档等。为了延长电杆寿命,上马了给木杆根部的涂油(沥青)工程。全站工人任启明、杨凤池、原宝林、赵胜杰、李永强、任增明等,还有部分公社广播维护员,一齐上阵。他们顶烈日,冒酷暑,不顾滚烫沥青的烘烤,脸被公式黑了,手掌磨破了,胳膊起皮了,衣服烧烂了,不叫一声苦,大战20天圆满完成了涂油任务。紧接着就铺开了架设专线工程。工人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冒风雪、穿荆棘、爬沟壑,日夜奋战,发挥了极大的硬骨头精神。
在施工中各公社、生产大队和社员群众,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帮助。大队派出民工和车辆,帮助搞测量、挖土坑、埋电杆、运器材等。有的社员像当年给八路军支前一样,主动往工地上送开水、送米汤。群众的爱心,如雨露,如春风,工人们无不受到感动。奋战8个月,架设县到18个公社的广播专线280公里,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扬。
踊跃购买广播盒
县到公社的广播专线完工后,有部分生产大队也自筹资金,自砍木杆,架设公社到大队的广播专用线。加之已建成兑镇、下堡、西泉、大麦郊4个中心放大站,广播的音量普遍提高,县站由每日两次播音,改为早、午、晚三次。这样大大提高了社员群众爱广播、买广播、听广播的积极性。特别是山区的群众,把到供销社卖下鸡蛋、花椒、核桃仁、杏仁的钱,购买广播盒。全县出现了坛索公社的上庄大队,大麦郊公社的西宋庄,西泉公社的大王庄,温泉公社的郭家掌,南阳公社的达苏、相王,杜村公社的东小景,平川司马公社的司马大队等,率先实现了广播喇叭院院化或户户化。全县广播喇叭由4500余只猛增到6800余只。曾记得,县委充分利用这个庞大的有线广播网,处理应急事件,指挥农业生产等。如用广播动员全县民兵到杜村公社追捕特务分子于宏信。又如,1958年秋,大雨滂沱,孝河洪水泛滥,致使西关大堰决口,县委心急如焚,立即利用广播动员县级机关干部携带工具,火速到西堰抢险。曾多次在县人民剧院召开“深翻土地”、“春耕生产”、“防旱抗旱”等广播动员大会,发动群众战天斗地,人定胜天,争取农业大丰收。
广播战线的 “新客人”
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山西广播器材厂,生产出一批晶体管半导体收音机。人们说它是广播战线的“新客人”。一次我从县里拿回一部袖珍半导体收音机,往街上饭摊上一放,马上就涌来一堆人,惊奇地看“西洋景”。有的村民竟然能说出:“那么大的收音机,怎能放下丁果仙和牛桂英呢?”有一次我到晋南万荣县参观,买了一部半导体收音机,拿回老家去,老父亲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晚上睡觉还把收音机放在枕头旁,一直要听到入睡才罢休。
1975年,县里在县委后院盖起一座二层广播楼,挂上“孝义市广播事业局”的牌子。“四台合一”后,改成了“孝义市广播电视台”。从有线到无线,从只能说话,到有了图像,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大飞跃。此时此刻,我们要永远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