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古老的中阳焕发青春

□ 施国祥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了,我来到吕梁山区工作生活也已70年了。

那是1949年的岁末,我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分配来山西,从太原经过两天坐卡车,一天骑骡子才来这吕梁山腹地的山城中阳。中阳是一个贫困、偏僻而又古老的小小山城、当时的中阳、由于阎锡山的长期统治,农业一蹶不振,商业萧条,工业也是空白,全城只有一个杂货店、一个药铺和一个小饭馆、一座小煤窑,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只有4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1元,全县城只有一座小学,连农村在内只有120名教师,其它如交通、邮电、文化、卫生等事业更是百废待兴。全县只有一辆自行车,汽车的影子都看不到,全县也只有县委、政府等有三部电话,三天以后才能看到《山西日报》。我带来的一台干电池收音机,是最先进讯息工具,全县干部每晚轮流到县委听广播,吃的是小米饭,点的是麻油灯,办公用的是毛笔和粗麻纸。县城内不足3000人,每当夜幕降临,全城一片漆黑,万籁寂静,只有野狼的吼叫声,有时还叼走猪羊。

然而吕梁大地是英雄的土地,中阳人民是勇敢的人民,就在这样贫困落后的基础上,在历届中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小小山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中阳焕发了青春,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它以崭新的丰姿屹立在吕梁山上,成为晋西黄土高原上的一颗耀眼明珠。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发展更为突出,到2017年底,全县贫困村由37个减少至两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由7969户,20918人减少至345户,714人,贫困发生率由20.5%降低到0.7%,2018年8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的3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全县核桃树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农民人均2亩,年产核桃600万斤,县城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煤炭资源丰富,现有在建和生产矿井16对,年产原煤600万吨,中阳钢厂年产钢材300万吨,进入全省百强企业。此外,中钰热电、华润风电、桃园水泥等工业项目均已建成投产,以焦煤、冶炼、建材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交通运输发展更为喜人,国道209线,省道340线以及孝柳铁路交叉通过县境,大小汽车已经超过万辆,从中阳到太原由三天缩短为3小时,文教事业发展迅猛,全县小学已达100多所,中学也有了7所,在校学生3万多人。城镇建设更为喜人,一城五镇已初具规模,县城更是条条街道都是高楼矗立,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县有电视台全天转播100多套电视节目,电话手机已经普及到户。

中阳变了,中阳人富了。我也在这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由一个懵懂青年变成年近九旬的耄耋老人,成为中阳最后一个离休干部,在职期间,曾经担任政府副县长、政协副主席,并且多次获得歌词创作、科普作品、扶贫论文等多种奖项,在各报刊发表文章1200多篇,出版了《山城随笔》《山城走笔》《山城再笔》三本个人文集。目前虽已离休,仍然担任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吕梁市老年学学会理事、中阳县老年学学会会长、《中阳文苑》特邀顾问、《中阳老年》常务主编等社会工作。我个人更是儿孙满堂乐享天伦,每逢吕梁风调雨顺,粮食增产,群众增收时,我也和乡亲们共享丰收喜悦,每逢群众生活困难时,我也和大家一样忧心忡忡,我已经和共和国同步成长成为一个地道的吕梁人。

我爱吕梁、爱他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勤劳勇敢的人民,有辉煌的建设成就。吕梁山的发展就是共和国7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吕梁会有更灿烂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