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留住黄土

□ 邓月军

原本黄土高原没有黄土。黄土是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方向刮了7000万年沙尘暴的尘埃落定。

早在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地球表面温度变得比较高,但降雨量少,地表干旱,大风一起飞沙走石尘土漫天,先刮的是细腻的红土,后刮的是黄沙土,沙和土在风的作用下分离开来,比土重的沙粒落点较近,所以就形成了沙漠,黄土较轻被风吹的较远,久而久之形成了黄土高原,这样的沙尘暴一直刮了7000万年。大风初期把地球上所有呼吸空气的动物全部灭绝,现在我们还能在黄土层下的红土层中找到被埋藏的大型动物恐龙化石等。

从原始社会人类捕猎开始,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黄土高原这片肥沃的土地,繁衍生息。因为这里能长出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各样的树、草和庄稼,这里首先养育了各种食草动物,也养育了食肉动物,养育了我们的祖先。后来,我们的祖先懂得了直接利用黄土发展了农耕种植,利用黄土挖开了冬暖夏凉文明世界的土窑洞,有了遮风避两的栖息地,并一直沿用至今。

再后来,沿黄河两岸长出了名扬中外的优质大红枣,随之而来,我们祖先的食物也就多样化了,营养来源也越来越丰富,大脑进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长期劳动、生活中总结到了无数的生存技能,从而产生了各种文化应用并传承,人类的生活又进入了一个新起点,而这些都源于黄土。

在黄土高原形成初期,黄土层的厚度大多都是平均的。形成西北厚而含沙粗,东南薄而含沙细的土质,这就是“天降黄土有薄厚,我家亲戚有远近”典故的由来。在离石王家沟一带,黄土的厚度现平均为90米到100米,被称为黄土高原“老黄土”。我们追溯到黄土高原尘埃落定,气候温暖适应万物复苏,人类出现之后,黄河流域乃至黄土高原自然条件都很好,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时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很聪明选择在有山、有水,又能狩猎,还能种地避洪水的黄河两岸繁衍生息,如今在黄河附近的厚土层下有随处可见的7000万年前的古河道断层面,在断层面中可看到原河床中的大小石头都是没有棱角的卵石,其中还夹杂着好多玛瑙石、玉石和树化石等。这足以证明先有河而河改道后又加上了100多米的黄土,后来又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和洪水的袭击,黄土流失就形成了现在模样的深沟和高山。

现存的黄土只有初期的一多半,其余冲向了下游的河南省、陕西西安等地形成了广阔的平原,成为我国的主要产粮区,又一小部分沉淀在黄河的河道中,使河道逐年抬高,所此有“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法、辽。还有一大部分黄土被直接冲进了大海。

黄河是世界上含泥沙最大的河,相当于长江的68倍,每年从上游到下游的泥沙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冲入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这4亿吨的泥沙经下游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地面2至3米、开封市地下从汉唐至今淹埋了7个城市,近两千年来黄河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边这些高出地面的地段很容易决口成为悬河。

据科学研究,黄河发生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和崩塌,使大量泥土变为泥浆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粮食成了紧要问题,无计划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皮破坏,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了原始的天然保护层,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天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万吨土壤被冲走,一吨水中就含600多升泥沙注入黄河,这样年复一年,时间久了,黄土高原也就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