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刊

选择这一行无怨无悔

——访孝义市振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董岩

深爱着艺术体操的董岩

□ 文/图 本报记者 曹永亮

“胸、腰、头,出手定位,表情,动作整齐!”8月7日下午6点,距离孝义市体育馆训练馆闭馆不足半个小时,孝义市振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董岩还在陪着队员做赛前训练。忽然有一名女队员哭了,她边做动作,边用手偷偷抹泪。虽然这名队员所站位置靠后,抹眼泪的动作看起来有些隐蔽,但是这一切逃不过董岩的眼睛。曾经的她也是一名运动员,也经历过苦楚,她能够体会这名运动员此时的心情。

“我学艺术体操,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董岩感慨万千。据董岩讲,有一次,从电视上看了艺术体操比赛后,她就对艺术体操产生了浓厚兴趣。四岁那年,她开始接触艺术体操。八岁进入专业队学习,后因自身条件优秀被选拔推荐到山西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当运动员苦啊!”董岩告诉记者,当运动员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比如思乡之苦,一年或者两年回一趟家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年龄小的运动员,特别容易想家。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生活也是运动员的一大痛苦,每天要坚持训练10个小时,有的时候要训练12个小时。

她向记者透露,她当运动员的时候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控制体重。17岁的她,身高170厘米,正处于发育期间,稍微不注意饮食,体重就会超重。为了把体重降到100斤以下,她尝试了许多努力,控制饮食、跑步、汗蒸,她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成功减肥。

多年的刻苦训练换来的是满满的收获。当运动员期间,董岩先后获得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亚军、全国大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冠军等荣誉。这成为日后她转行从事艺术体操教练的资本。2009年,她选择了退役。2012年大学毕业后从事艺术体操教练至今。

“我的目标是做一名优秀的艺术体操教练,为山西队培养更多的人才。”董岩说,当教练以来,她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能够成长为一名更优秀的教练。为实现这个目标,她一直在做着努力。

运动员和教练的角色互换,让她对队员有了更多的理解。“我也当过运动员,我也恨过教练。”董岩笑着说,当运动员的时候不理解教练,总认为教练和队员是死对头。直到自己成功的时刻,才懂得教练的良苦用心,原来教练当初的严格完全是为了自己。所以,当教练也是一件苦差事。

尽管如此,她还是要坚持做一名优秀教练,因为她深爱着艺术体操。“这一次,我们的目标是冲金。”董岩说,今天的辛苦就是为了明天的收获,她希望队员们在本次甲组集体“三球两绳”项目上能收获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