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位于石楼县西南山上,离县城30公里,下辖马家山村、薛家湾村、刘家山村、温家沟村4个自然村,距离裴沟乡政府所在地5.5公里,是个实实在在的深度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2户557人,这些人或因病致贫、或因残致贫、或因学致贫,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交通条件落后是这个小山村最真实的写照。
就是这个小山村,在2019年将要完成一件历史性的任务,就是实现整村脱贫。
我们对这个山村的第一印象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住户散乱、老年人居多、整体较穷。所以,在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乡村里,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和健康中国的战略支持下,这个村庄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几年来,该村的精准扶贫实施情况如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各方面的情况怎么样?在其变化发展的背后有多少人的努力和支持?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又发生过怎样让人感动的故事?
这一切,都是我们社会实践团想了解的内容。
这个地方,山高水远,道路崎岖,出行很难,村民居住相距甚远,有时你在这户人家时根本看不到另一户人家在哪里,从村庄的上方俯瞰整个村,每一家村民都像是被随手丢在山中的一般,村民之间如果想要交流,就得启动“隔山喊话”模式。村庄的贫困让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选择外出打工,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只有离开乡村,他们才能更好地生活。这里的村民收入来源少,有的只能种地为生靠天吃饭,年景好的话多下些雨,收成也会好一些,村民日子相对好过一些,年景不好的话,就很难说了。就像今年,由于天气干旱,长出的玉米苗只有一只鞋那么高,秋后收成可想而知。
2015年以来,吕梁日报社开始帮扶马家山村。四年多来,通过报社所有党员干部的共同帮扶以及一系列扶贫政策的落实,村民的生活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乡村路由原来的沙土路变为水泥硬化路面,老百姓再也不怕下雨、下雪了,虽然还是没有城乡客运可到达,但是比以前方便多了,在饮用水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村民们用水问题在很多年前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喝,甚至人畜抢水喝,现在新建了人畜饮水工程,有效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多亏党的好政策,我们才能发展养殖,还有人提供技术指导。”养殖大户张冬花说,在金融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她家的小猪仔从2014年的10头发展到今天的120多头,家里的欠债基本还清,生活也没有太多负担,基本实现了发家致富奔小康。不仅如此,在产业发展方面,全村建立了两个合作社,即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新起点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和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绿意蔬菜大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和养殖在金融扶贫政策的影响下,大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吕梁日报社更侧重于“造血”。鼓励贫困户参加护工护理培训,走出农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目前,马家山村已有20多个人培训了护工护理技术,外出打工有了一技之长,收入也提高了。
吕梁日报社记者、扶贫队队员王耀告诉我们说:“扶贫工作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在我们走访中看来,这些都做到了,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群众已不为吃穿发愁。住房上,危房改造政策、整体移民政策让贫困户住上了红砖白墙、整齐干净的房子,旧貌换新颜。医疗上,贫困户的医疗费用可以报销90%,家里的负担减轻了,人民生活的信心更足了。教育上,九年义务教育已使得绝大多数人上得起学,扶贫政策针对大部分在校学子,有充分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全村没有一个孩子辍学,从2014年以来,共有47名学生考取了大专、本科大学。2018年8月7日,吕梁日报社扶贫工作队组织了马家山村大学生座谈会,“阻击”贫困代际传递。大学生们谈家乡变化,说父母辛苦,论读书情怀,思人生之路,做优秀人才,展宏伟蓝图。现场发言不时有几位大学生双眼泪光闪烁,纷纷表示,无论何时何地大家都要留住乡愁,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青春已成过往,艰难岁月也渲染最美的主张。希望跨越时空,爱来到正前方,轮椅导航,有你有我山高水长。拥抱梦想,相信扶贫的力量,风雨兼程一路向前闯,爱把心点亮。”这是2017年10月吕梁日报社扶贫工作简报里的一首诗,反映的是为薛家湾残障村民们捐赠轮椅的故事。
吃水不忘挖井人,马家山村的脱贫致富,不仅仅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还应该记得作为马家山村帮扶单位的吕梁日报社和62名帮扶责任人为扶贫工作作出的贡献。
跟着党的政策走,幸福的日子在后头。
马家山村的脱贫,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