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

山高路远 润物无声

□ 常倩

吕梁学院社会实践团 张子阳 摄

扶贫工作队与吕梁学院社会实践团座谈 贾志玲 摄

正值酷暑,为了了解老人健康问题、生活状况以及扶贫工作组的扶贫工作,为老人们送去温暖与陪伴,近日,吕梁学院社会实践团一行七人赴吕梁市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以“了解扶贫,心系耄耋”为实践宗旨,走进乡村,倾听老者之音。

山西作为一个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欠发达省份,全省119个县中58个是贫困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6个。在众多的国定贫困县中,处在吕梁山脉黄河沿岸的石楼县是最为贫困的县之一,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是我们此次的活动地。

旭日东升,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霄,我们一行人背起行李,拿起设备,开启了这充满意义的旅途。由于交通不便,我们坐大巴只能到达裴沟乡桥子头村,但热情好客的吕梁日报社扶贫工作队主动提出负责我们一行人的交通、吃饭问题,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老人多、青年少、离城远、居住散、特贫穷”,是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的关键词。在我们的采访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家山村的贫困程度,也只有在了解过后我们才明白了脱贫攻坚有多么艰辛与困难,但却从来没有听过吕梁日报社扶贫工作队员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马家山村有马家山、温家沟、刘家山、薛家湾四个自然村,但偌大的村子里,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我们走访了三十多户人家,大多都是孩子在外打工,老人留在村里,村里的条件也甚是艰苦。但令我意外的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在提到村第一书记以及扶贫工作队员时,每个老人都会点着头笑着说“好着嘞,经常见”。

我们走进的第一家是前村支书曹兴元和张眼眼二位老人的家,由于孩子们在外务工,所以没时间照顾两位老人,老人们自己生活在刘家山村。得知我们的来意,二位老人十分热心,当我们问老人最近生活过得怎样、有没有什么困难、我们能否帮上忙时,老人却笑着说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在扶贫队的帮助下解决了吃水问题,铺上了水泥路,用上了无线网,平时还会看看资讯,聊聊微信,老人一边说着一边绽放出幸福的笑容,滔滔不绝地说起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在薛家湾村还见到了几家养殖户种植户,这几户人家都曾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难,但在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却盖起了猪舍,搭起了大棚,现在不仅有了可观的收入,日子还越过越好。在温家沟村,了解到这里将整村移民,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在马家山村,看到小小的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充分感受到了党建在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村委会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决心和信心。

短短三天,就像十三天,这三天我们就像度过了十三天那般疲惫和满足。早晨迎着初升的太阳进村,中午就在村民家中吃饭,晚上踏着皎洁的月色下山,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充实。7月17日中午我们与扶贫工作队在村民薛治春家一起吃饭,在饭后闲暇之余,工作队的同志拿起摆在村民家里的核桃,满脸笑容地对我们说:“看,这核桃多好,都是村民们辛辛苦苦摘回来的,如果能卖出去那该多好。”这就是一心为贫困村的扶贫队员,满眼满心都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事。我们也真实地感受到那种无声无形却又震撼人心的“扶贫情”。

活动结束时,我们采访了第一书记任昱。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们问他:“面对这样一个极为贫困的村子,您有想过放弃吗?”任书记回答道:“2018年秋天的一天晚上,我填完几张表格就搬着椅子坐到了办公室外院子,坐着坐着便睡着了,之后醒来时凌晨2点,万籁俱寂,甚至觉得有些可怕,但透着微弱的月光看到远处的贫困人家,便觉得一切都值得。”任书记没有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但他的回答却令我肃然起敬,敬佩感油然而生。我想,这就是扶贫工作队队长,他会感到困难感到辛苦甚至感到惧怕,但他却能义无反顾,还在坚持。他的坚持犹如这夏雨,给予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力量。

这种力量,也是精神,在每一位扶贫队员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