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汾阳名人朱之俊有诗《送窦云明司理归田》曰:“关西清节噪汾区,不分穷奇肆毒谋。世界自难容我辈,须眉岂肯负君侯。挂冠梅子知几日,解带陶公得意秋。此别携余肝胆去,太行东望湿双眸”。
朱之俊歌颂的这一位清官名叫窦可权,字云明,清初河内县陈范村(今属河南省博爱县)人,少时好学,诚恳寡言,清顺治巳丑进士,官授汾州司理,司理即司寇,专治刑狱。“关西清节”指汉代华阴人杨震,有人送杨震礼品被拒,那人对杨说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是无人知道呢,后人称关西孔子。朱之俊将窦可权比喻为杨震,是因为有过一个故事,窦可权来往故乡和汾州之间必走沁州,有一次他寓居沁州管舍,沁州知州晚上来看望窦可权,暗中将十锭金子放在窦可权床底,窦可权送知州出门,回来看见礼品,即刻找回知州让他将礼物拿走。沁州牧说:“我原送金是为你生活俭朴,别无他意。” 窦可权说:“节俭度日是百姓之本,也是我们做官之本,奢侈浪费,生活糜烂会遭到百姓反对,也会使我们坠入深渊,朝廷给我们的俸禄就足够花了,何必贪婪那么多金钱呢?”沁州牧很惭愧,后来就裁去官府冗人六员,兴俭约之风,学窦可权廉俭为官。
朱之俊赞美窦可权清廉之名满汾州,叹惜他遭到了上司的毒计陷害。朱之俊视窦可权为知己,哀叹窦可权的离开将自己的心肝都带走了,一定要写诗送别窦可权,哀叹世界难容清流,我们只能过陶渊明式的归隐生活了。
清代彭绍升《测海集》记载了汾州推官窦可权:“顺治中,云明为汾州推官,除暴惠良,人称之曰窦佛。行部过沁州,州守怀金十镒,夜视寝,潜置床下,云明觉之,召守还其金。其属有升秩者,大吏挟其阴事以要赂,云明持不可,遂劾云明罢之。去官日,汾人念其贫,争献钱帛,不受。自汾至铜公式数百里,送者执香花夹道旁,有泣下者”。
博爱县纪委网站《廉吏窦可权》写道: 汾州是个最富的地方,殷裕甲天下。窦可权到汾州后俭约自持,不论官场支付和个人生活从不浪费。有一次,他的官服旧了,接待客人,从人劝他再做一件新官服,他不答应,认为官服是朝廷赐予的,怎能随便更换呢?他家中有一奴一仆,管理内外家务,妻子想增加仆人,窦可权不同意说:“过去我们在家乡,一切活都是自己干,如今有两个奴仆帮助很不错了,何必再增加呢,奴仆多了,我们懒了,就成了官老爷官太太,那万万使不得。”汾州有一大吏,利用当地富翁家里的钱,以重金赠给窦可权,窦可权坚决不收,往还十七次退还富翁。
窦可权不收礼不送礼,所以不仅没有机会升迁,还多次遭到上级的打击报复。在汾州做官十五年,告老还乡。临行时不带汾州一物,所用的当地仆人全部留下,与妻子两人只身返回原籍。汾州百姓送至城外,大街小巷挤满了送别的人。一位长者受乡亲们的委托,向窦可权赠“功德匾”,窦可权婉言谢辞,不肯接受。他说:“我在汾州所作之事微不足道,没有什么功德,我感谢乡亲们对我的厚爱,我今返乡,这面匾应悬在衙门之外,待日后有功德之官享之,以戒后人。”言罢,洒泪而别。康熙十三年,窦可权被怀庆府、河内县祀为乡贤。
明代山西汾阳知县汤信,信廉严谨,剔弊除奸,爱民如子,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他在大堂内自题一联:“作汾阳一行吏,春温秋肃; 受暮夜半文钱,地灭天诛”。这一精神被窦可权传承下来,汤窦精神将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