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峰(1942-1994),祖籍为临县三交镇杜家圪垛村,就职于临县文化馆,号称伞头大王,也是临县70年代第一个很响亮的人物,从事写剧本多年,也有临县“才子”之称。
杜云峰为啥叫“万家管”这里还有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上世纪30年代其母亲学了裁缝手艺,为了生存移居三交镇。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往安宁的三交镇被日军占领,从此三交镇人民过着鸡犬不宁的生活,1942年,身怀杜云峰的母亲,为了平安分娩,一家老小迁居到庙焉村,6月的一天生下了杜云峰,一月后杜云峰出现了种麻子症状,体温一再升高,致使他出现了“假死”症状。那时中国的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相当落后,家人就将其用农村用的小竹筐扔于门外的荒野。第二天清晨,因失去小孩的云峰母亲正在院内伤心痛哭,突然他家养着的一条狗将杜云峰噙回家中,这时他的母亲心中暗骂:你这个狗不长一点心,我本来就心痛的无法形容,你又将其噙回,真叫伤口上撒盐了。她老人家又安慰自己,噙回来了就看一下小孩就让狗噙出去。随后,母亲从狗的口中接过小孩,左手托于小孩后颈,右手托在屁股上,看了一下小孩好像在动弹,她自己以为是过于悲伤,泪水注满眼眶的缘故,于是用手擦了一下眼睛,仔细一看,孩子真在动弹,看着、看着,小孩开始放声大哭……
原因是这样的,小孩子种麻子时,经常会遇到高烧,体温达39-42度导致孩子出现休克现象,农村没有识别是否还有呼吸的工具,这样就将小孩扔了出去,他家养的狗在扔出去的当天晚上,陪伴小孩度过一晚。6月的天,外面比家里气温低,在低温下慢慢将小孩吹醒。农村的那个年代,为了让小孩顺利地生存下来,有叫的名字难听一点好抚养的现象,杜云峰也不例外,母亲就将失而复得的杜云峰起名叫“万家管”,就是管的人多了好生存,这就是为什么杜云峰叫“万家管”的原因,正如他在秧歌里面唱的:
42年6月初4天气阴沉,
半空突然升起五色祥云,
听老人们说有贵子降生,
次日凌晨生下了杜云峰。
说他贵人可能有点夸大,说他是个“才子”是名副其实。
杜云峰,1961年山西艺术学院毕业,在校时先学美术,后因色盲改学音乐。本人从小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号称临县八大才子之一。曾在农村当过农民、工厂当过工人,学过裁缝、开过饭店,生活经验十分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广泛兴趣,诸如:音乐、美术、戏剧、曲艺。文学创作均有一定的造诣,特别是剧本创作上有着突出的成果,先后写过五六十本大中型剧本,并多次在省、市获奖。他的秧歌至今流传的很多。他在舞台上唱报名秧歌时唱道:
杜家圪垛出生地,
祖辈三交做生意,
家传书画耍手艺,
书香人家高门第。
左木右土本性杜,
大号云峰城里住,
日子平常凑乎过,
一肚秧歌是财富。
鞋厂唱道:
走北京、窜上海,
给老婆买一双鞋(hai),
回到家里寻出来,
仔细一看临县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