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战友今何在 耄耋探亲人

□ 李凯恩

白云峰(右)张英(左)夫妻合影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高歌激情下四川。回想当年南下的峥嵘岁月,不由人感慨万分。

吕梁临县

好男儿志在四方

1949年,山西临县籍一批风华正茂的在职青年干部,响应党的号召,义不容辞来到四川开辟新区工作,其中近百名走进四川边远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后因工作调动走一部分人,留在凉山州的66人(其中有笔者)一直没有离开。

这66名临县男女青年战友,一直坚持在大凉山这片热土上,扎根生芽,开花结果。战友们昼夜辛劳,为开辟新区工作,为建设新凉山而努力奋斗。经过70多年呕心沥血奋战,有的因剿匪光荣牺牲,有的因公罹难,还有不少战友因积劳成疾病故了,他们的骨灰埋在这片热土上。

临县儿女来到凉山后,曾经在州内担任过正县、团实职以上职务,又在凉山州离休的有22人(见1994年《临县志》人物名表),现在减少到了6人,这6名健在的年龄最小近九旬,最高者九十有六,他们分别是:杨子忠,招贤留邻庄;樊容宽,三交镇;李凯恩,三交青家公式;白云峰,碛口寨子山;张其伟,林家坪新民村;高玉昌,招贤高家庄。

人在远方心系故乡

当年临县籍儿女来到遥远的大凉山,心头时刻牵挂着家乡,通过写信了解情况,成昆铁路通车后,老家的父母兄弟前来探亲,更能知道家乡的变化。这些人最关心的家乡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乡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状况等等。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老战友自掏腰包,多者一两百元,少则五六十块,筹集扶贫资金,统一寄回临县人民政府,支助刘王沟“希望小学”开办。1985年临县召开经济振兴暨征集史料座谈会,凉山委派李树荆、李凯恩二人自费回临县参加会议,会后先后为家乡通过火车运来西昌家乡的大豆、高粱约30吨,既解决了临县建设资金所需,又满足了凉山酿造业原料。

而今尚有15名健在的临县籍老战友(其中女性2人),他们定居在州府驻地西昌市,多数成为90岁以上高龄老人,过着美满幸福晚年生活,儿孙围膝,其乐融融。

耄耋高龄还乡探亲

自古道:叶黄落树根,人老思故乡。近两年先后有山西临县籍张其伟、高玉昌等5名来到凉山州的老战友,不顾年迈体弱,同儿女一道乘车,回到临县探亲观光。

他们回到家乡第一感觉是:“青少离家耄耋回,乡音未改两鬓白。见到晚辈不相识,爷爷奶奶响耳边。”第二个感觉是所到之处旧貌变新颜。他们参观过碛口寨子山陈家大院毛泽东主席住过的窑洞,瞻仰了三交抗战牺牲烈士纪念塔,游览了碛口黑龙庙、枣圪公式义居寺等景点,看过湫水河上的新老大桥及城内二道街、四囫囵等地方。还看到临县人民政府为了帮助村民脱贫,投资新建的一排排搬迁户房屋,将破旧窑洞居住的村民搬迁到水电两通的新房屋内。

此次回临县探亲观光的白云峰、张英(女)夫妻二人带着3个子女,由两个儿子自驾车,途游陕西东渡黄河回到临县,男方是碛口寨子山人,女方是林家坪张家公式人,他们的父母早年过世,但侄儿侄女一串串。两家的晚辈听说他们要回来,白天盼夜晚等,见面后双方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寨子山与张家公式相距很近,双方的侄儿侄女争着管吃包住。老两口只好轮流食宿,这家住两天,那家歇三日,住了一个多月,还没轮完,最后双方含着热泪割爱,离开温暖的老家,平安返回了西昌。

(作者为南下干部,94岁,四川凉山州总工会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