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处处留心皆新闻

□ 马山

我是一名初中毕业生,因为在校时迷上了写作,偏科严重,过早地背着铺盖卷离开了校园,遗憾地失去了接受正规新闻专业锤炼的机会。然而,我喜欢把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情况以及群众的呼声,及时、如实地传递到报社。

我写稿没啥诀窍,就是“锲而不舍、坚持始终;处处留心、有啥说啥。”我接触过许多初写稿的人,开始信誓旦旦,结果熬油费神写上几篇不见报,一气之下便收摊。

我呢,不管登不登,一直坚持写。我执着地认为,登了顶报道,“枪毙”顶报告,起码对编辑部了解社会有帮助、有好处。

其次,我写得稿子小、短、精,开门见山,有啥说啥。因为整天忙,既要修车,又要忙家务,同时还要应酬生活中的闲杂烂事,根本没工夫看“耐火砖”长篇大论。我想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如此吧,那咱可不能把“裹脚布”拿出来。短新闻写起来省时间,解决了没工夫的困难。比如前年7月18日,全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普降暴雨,泥泞成道。我村山体滑坡,交通中断。为尽快打通生命线,村党小组书记吴万红、主任白翠平率先垂范,发动村民铲泥通路。当时我也是参与者之一,全村男女全员出动,挥汗如雨、舞镐抡锹,无怨无悔。其场面壮观、动人,既受教育,又受鼓舞。劳动间隙,乘别人喝水的“空档”机会,我用手机抓拍了几张鲜活的场景,连夜发往《吕梁日报》,待第二天醒来,该新闻图片早已登上头版发表。真是:睡了一大觉,稿子见报了。

第三是我们基层通讯员必须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充电,补足短板,多看报纸、勤琢磨,尽快学习与掌握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新闻的灵魂。有了好的标题,才能吸引编辑的眼球,才能提高稿件的命中率、采用率。比如我曾采写过交口县客陀村村民嫁接山桃树致富的事。我用了《客陀村嫁接山桃“油水”大》;年前吉子沟村委村民领取清洁煤,温暖过冬,我用了《农民喜领清洁煤 幸福满满迎新年》;桃红坡中心校组织骨干教师赴全国初中教育一面旗帜的江苏洋思中学取经,我用了《走哇!看看名师咋讲课》等等。

第四是发稿要及时。有些通讯员发稿拖拖拉拉,往往耽误了大事情。要知道,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写好稿子,一般是发稿从来不过夜。前年,记者节前夕,我采访了《山西农民报》《吕梁日报》模范通讯员李竹华,由于情况熟、材料充分,写起来过瘾得劲,题为《植根农村笔耕不辍》2000余字的人物通讯稿3个小时一气呵成,天不亮蘸着星光发出,第三天恰逢记者节,该稿登在《吕梁日报》头版倒头条位置刊出,且位置显赫,标题醒目,在农村通讯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第五是要处处留心,做生活的多心人,在新闻锤炼中铸就精神支柱。咱通讯员都生活在最基层,与农民打交道,老百姓最朴实、最善良,我们要多与他们交朋友,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笔头对准他们,写家乡山河的灵气,写平民百姓的喜气,写农村干部的土气……才能写出接地气、有人气,充满泥土味和满满正能量的好稿子。

最后,我借用韩石山老师的话作为这篇拙文的结束语:路还很长,我不能歇,也不敢歇,虽然步履维艰,仍在蹒蹒跚跚地走,不敢相望肋下生翼,只求不要倒下,与爱好爬格子的笔杆子朋友们共勉共进共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