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张闻天在兴县

——晋绥首府印象记(十九)

□ 牛寨中

张闻天,原名应皋,字闻天,取《诗经》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他曾当过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性格温和,作风谦虚。他擅长于理论研究,对经济工作感兴趣,曾在陕北、晋西北农村搞调查研究,急切地想去为人民探索一条发展经济、翻身致富之路。

那还是1942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张闻天,率先以实际行动响应毛泽东在党内《开展调查研究》的决定,率领中央党务研究室雍文涛、薛光军,中央政治研究室曾彦修,中央财委尚明、徐羽,中央研究院马洪、薛一平、许大远等10人,组成延安农村调查团,来到兴县进行了为期120多天的调查研究。

张闻天一行是2月18日从延安出发,到达陕北神府县后因兴县战事吃紧,便暂时在贺家川村着重调查农村生产力问题。4月22日,调查团从贺家川上游的盘塘村渡河到达晋西区党委所在地——兴县碧村。经过商量,选定靠近黄河的碧村和任家湾为调查试点,张闻天住在任家湾。张闻天住在农民家里,身穿布衣,和蔼可亲,经常晚上和房东促膝交谈,白天去九龙湾枣林地和老乡一同劳作唠家常。

晋西区党委派出区委宣传部长张稼夫同志带领20名区委机关干部,协助调查团开展工作。张闻天亲自拟定了11项调查内容,对农村阶级关系变化、农民土地占有和农村经济借贷情况,农民饲养的牛、驴、骡、马和猪、羊、鸡等家畜家禽逐年增减情况,农民逐年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提高降低情况,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研究。他要求各调查小组将抗战前三年到1941年底的各项调查内容列表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张闻天坐镇任家湾村,指导整体调查研究工作,并参与任家湾及相邻碧村、张家湾另外两个自然村的社会调查。张稼夫带领的调查小组驻黑峪口村,兼顾桑娥、花园沟等3个自然村的调查工作。段云协助马洪等进驻高家村,调查西坪、高家村、赵家川口等自然村的情况。其余人员在小善、大善等村庄进行调查。

期间,张闻天同志还为“七月剧社”作了“关于传统戏曲形式如何为现实服务”的报告,精辟地论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大家听了报告,如沐春风,倍受启发。会后,张闻天又约剧团的万一、冯松、叶石、郭沐林等几个同志到碧村,座谈了解各自家庭土地占有及经济状况。张闻天同志居高位而没有官架,学识渊博而没有傲气,为人谦和,谈话随意,很富有理论素养和谈话艺术。末了,他说:“你们从事的这项工作极有意义。世界上任何一种成功的艺术,都植根于自己的民族。当然可以吸收外国的东西进来,但必须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而不是取代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 “你们是一棵艺术之树,必须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扎在民族和民间艺术之中,懂得人民生活,学会大众语言,不要停留在表达一种愿望上,要创造形象化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开出人民喜爱的花朵,结出群众爱吃的果实。”张闻天同志又一次的谈话内容,由叶石团长传达全团后,人们好像从迷茫中豁然开朗,分歧得以消除。全社人员精神振奋,迅速掀起了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潮。

就是这样,张闻天利用各种机会、各类人员开展调查,获取的各种资料累计达200万字,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记录完整。这些泛黄的麻纸资料现存兴县档案馆。张闻天对此充满极大兴趣,每当夜深人静,繁星在空,他披衣揽卷,细阅资料。1942年9月10日,调查团结束了对兴县的调查工作,张闻天亲手写成了《兴县二区十四个村的土地问题研究》。1942年9月下旬,张闻天带领延安农村调查团离开兴县返回延安。

这份调查报告,是中共历史上继毛泽东上世纪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之后,又一次相当重要的社会调查,为我们党研究中国近代史、经济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总政策,提供了一份宝贵的依据资料。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也是抗战时期中共最高领导人亲自进行的一次在农村的社会调查,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对各个解放区即将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有很强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