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对乒乓球的爱好,那要追溯到1952年。那时我刚读初中,从农村来到城市读书,见不少同学在大桌子前打一白色小球,感到很好玩,就经常流连忘返于此,但大部分时候是在当观众。看得多了,便也想亲自试试,但一无拍二无球又是一个乒乓盲无论如何是上不了场的。于是就和同样有兴趣的同学商量着凑钱买了几个乒乓球,拍子买不起就找来木板自行加工,像不像不要紧能用就行,上不了乒乓台就利用教室黑板下老师讲课的站台,中间划道白线,便万事俱备了。就利用课间休息,晚自习前后,午饭后的空闲时间乒乒乓乓地打了起来。不打不要紧,一打起来竟走火入魔,玩瘾大增,一天不打就手心发痒,后来因此影响了我的学习成绩,但可喜的是球艺渐长。
慢慢地,我就不满足于自制的木板拍和低矮的站台了。经过几番思想斗争,一狠心买了一只胶皮拍,并试着到乒乓球台上跟高手们较量,常常被打得不及格,但我不气馁不灰心,继续练。功夫不负苦心人,当我升入初二时,有时也能战胜一两个高手了。为了充分利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那时大家都用球拍站位,谁抢先将拍子于上课前放于乒乓台的一端,谁下了课就能先打第一轮,能多玩一会儿,我也为此付出了三个拍子被偷的代价。丢了就买,虽然家庭困难,但买拍子的钱我总能千方百计地挤出来。
从那时起我和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走到哪里就将球拍和球带到哪里,玩到哪里。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就寻摸有没有乒乓球台,人家说有就兴奋地跃跃欲试,遍寻不见就情绪低落心灰意冷。中专毕业后,我来到了孝义铝矿工作,也把这些球技一起带到了这里。工作不比学校,业余时间多了,玩的机会就多,球技也就大长,有幸在1960年代表单位参加一次规格较高的比赛,还获得了三级运动员的称号。那张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的证书我一直珍藏着,因为它使我感到光荣。
我喜欢打乒乓球,也喜欢培养孩子们打乒乓球。记得当儿子到了七八岁时,我就给他买拍带他上场;孙女外孙能玩了,我就给拍给球,支持和培养他们的乒乓兴趣。如今,有时我们一家三代同台较量,也能打个天昏地暗。
我不仅喜欢打球,还喜欢看乒乓球比赛。从1961年的第二十六届世锦赛开始,我就迷恋上了实况转播,先是靠收音机收听;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不仅能听到比赛实况,也能看到激烈的对抗了,使我观看乒乓球比赛的兴趣更浓烈了。每逢乒乓球的大赛在即,我的心里就如同小孩盼过年那样,既兴奋又着急,天天掐着手指头计算着还剩几天,倒计时的牌子早早就竖在了我的脑海中。尤其是近几年来,乒乓球的赛事频频,除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三大赛外,还有国际巡回大奖赛、亚锦赛、亚洲杯,国内的中超联赛、邀请赛、对抗赛等等,几乎每个月都有乒乓球的实况转播,因而我的心里经常被一种渴盼的情绪鼓动着,人也格外亢奋。在赛事期间,看电视就成了我的专利,钟情电视连续剧的老伴也不得不给我让路了。后来干脆再买一台电视机,各看各的。
退休后,我天天泡在老年活动中心,没有对手,就央求别人,打起球来两眼瞪圆,竟忘记自己的年龄。屈指算来,球龄已有五十多年了,虽然始终未打出什么名堂,但从不后悔,常以强身健体寻找快乐,唯一感到欣然的是曾经获得的那张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