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吕蒙甫留诗清风楼

□ 吕世宏

吕蒙甫,山西汾阳人,元代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去世在雷州,是元代著名廉吏之一,吕梁三大廉吏之一。笔者查阅史料意外发现吕蒙甫《登清风楼》一诗,这是署名吕蒙甫载于史册的唯一诗歌,将填补吕蒙甫没有遗稿的历史遗憾,也为《吕蒙甫传》增加新的史料。

清风楼是广东化州市的标志性文物古迹之一,据传建于唐武德五年,历代修缮不废。唐曰清风台,宋曰清风楼,元改观风楼,清同治三年重修改名为魁星楼,后通称清风楼。因依城而建历代为县官公务办案休息的地方,今为县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清风楼所在曾经是化州开阔之地,登楼远望,化州山水尽收眼底,故文人墨客时有光顾,代不乏题,其中最为世人推崇赞美者即吕蒙甫题诗,也是目前发现吕蒙甫题名的唯一诗歌,极为珍贵。

《登清风楼》曰:“龙山凤井两争雄,百尺危楼俯碧空。三日一圩(xu)人不断,双流绕郭海相通。枫林树色依天外,茅屋鸡声隔水东。臬(nie)府公余登览处,大书楼上号观风”。

臬府即臬司,指肃政廉访使,说明该诗创作时间在元代至正四年之后,至正四年至六年吕蒙甫任职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使,全面主持广西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廉政监察。当时,吕蒙甫废寝忘食处理大小积案无数,特别是处理了称霸一方的两大地方恶人集团,其中一个即占据化州海岛为霸。我们可以想象,吕公消灭了这些黑恶势力后,登上清风楼,看到化州出现的太平繁荣景象,心潮起伏慷慨赋诗,成就绝唱。

特别是他赞美化州集市繁荣三日一会人潮涌动,想到这一安定局面的来之不易,面对大好河山,河清海晏,高兴地“大书楼上号观风”。我理解吕蒙甫应该是为清风楼题写“观风”二字,寄寓官府后人可以登楼查看民风,为政者一定要洞察民风,要关心圩场生意茅屋鸡舍,才能做到清正廉明。吕蒙甫题书“观风”二字后,清风楼一度称谓“观风楼”。

这么一位名诗作者焉何默默无闻少有认知?原来还是老话题吕蒙甫名字“氵充”字较为稀见,许多人不认识,故《化州县志》等书将他的名字写为“元愈宪吕沆”,“愈宪”是肃政廉访司的俗称,查《明一统志》高州府条目明确记载“清风楼,在化州,元吕氵充题诗:枫林树色浮天末,茅屋鸡声隔水东”。不仅说明了所谓吕沆就是吕氵充的误读,而且刻写的诗歌是“浮天末”不是依天外,“浮天末”三字出自古诗“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说明吕蒙甫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

清风楼,寓意在于风清气正。化州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万历年间知州祝简施苛政民怨沸腾,但他不顾前来告状的百姓,成天在清风楼上胡思乱想或闭目养神。一天晌午不知哪里飞来一只八哥鸟飞落清风楼楼堂上,反复吟唱“祝简贪官,祝简贪官”,此后天天如此。祝简听了不禁心惊肉跳,他以为平日的贪赃枉法被人揭露了,龙神在咒斥他,此后祝简再也不敢登清风楼了。

吕蒙甫题诗清风楼,一代廉吏永驻风流。该诗的发现,进一步证明桂林八景诗和《岭南集》当是吕蒙甫的作品。《登清风楼》一诗,确立了吕蒙甫在元代文学上的地位。他不仅是一流廉吏,而且是一流诗人,古人言“智者必怀仁”,吕蒙甫不仅大仁,而且有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