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支 教

——“育人”是教师更重要的职责

□ 秦林栋

2016年,山西省“两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是专门为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爱心行动。“支教”工作正是市教育局为了充分发挥市区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意在建立和完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及时性措施。

为响应此次教育专项计划支持行动,我自愿报名参加了“支教”工作,2016年9月初报道于离石信义示范学校。学校建设在乡镇所在信义村庄地势较高处,三面环山,前面一片柏树苗圃园,可说是空气清新,阳光充足,被绿色包围了的可爱美丽学校,只是内部建设有点简陋且卫生条件较差而已。

“支教”对我们每个支教老师来说,是一次磨炼,毕竟它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且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在我支教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我想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持做好本职工作。

由于乡村缺少教师,美术、思想品德、音乐、体育课安排得很少,因此学校给我安排了每周22节一年级语文课,包括道德与法治课,我也体谅学校情况,只好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辛苦些了。

此时的我迅速进入角色,开始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行为习惯、储备的文化知识不如城里的孩子们,我想是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观念的偏差、外出打工等等因素的影响,对孩子缺乏必要的鼓励和引导,关注孩子学习甚少,各方面都处于“自然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从各方面用心,不只教他们书本知识那样简单,更要在育人方面浓墨重彩,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确实,学生没有学习的意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学习的动力是不行的,所谓的“教书”,教学生,就成为空谈,成为仅仅的“教”,而学生没有“学”。因此我在前半学期给孩子们设计了两段励志儿歌共六句话:

我是一年级的学生(提醒孩子们从幼儿园升到一年级长大了)

我要做好上课的姿势(提醒孩子们上课是有正确姿势的)

我要好好听老师讲课(来学校是为学知识,不是与同学玩)

我要写得又对又快(提醒孩子们不拖延时间,写字要写对)

我要努力,我很聪明(每天说自己聪明就会真的聪明起来)

我要做个好学生(做个好学生是光荣的事,意在激发原动力)

每节上课前,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齐声诵读一遍,以提醒孩子们这45分钟自己的角色,这不仅可以提高45分钟的效率,日复一日,孩子们学习的行为习惯、积极性、自信心以及学习的原动力就会有好效果,这就是我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自我成长自我肯定的一种鼓励性教育,因为农村孩子们的家庭不会主动引导孩子们心里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更不会不经意地暖暖地鼓励孩子们,有时就是个“骂”“训”,因此我只能让每节课前的儿歌使孩子们自己的内心成长和强大起来,并且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能做小孩子的先生”,刚入学的孩子们,不懂得听课的方法,不知道怎么规范自己上课的行为,不知道耳朵、眼睛、手指怎么用,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学校上学,因此后半学期呢我又设计了九句话:

一年级长大啦(提醒自己是大点的孩子了)

洗脸洗手自己做(父母顾不上,自己学着洗,要有精神风貌)

要学小乌鸦,孝顺爸爸妈(体谅父母,激发学习的原动力)

学校上学听老师(培养上课的习惯,不是自由的只顾玩)

学习要找好方法(学习基本步骤,不是目瞪口呆手脚无措)

注意听注意听,长着耳朵就是要听(耳朵的作用)

注意看注意看,长着眼睛就是要看(眼睛的作用)

手指眼睛同时用,才能朗读好课文(一年级最基本学习方法)

我聪明我努力,争取考试100分(自我鼓励,有目标的前行)

就在每节课前,如此齐声的诵读一遍,一年级的孩子们既懂得了在学校听课与学习的方法,又时刻进行着自我激励,这样日复一日对孩子们的潜移默化,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就改变了,会听课了,会写字了,学习方法正确了,自我激励的效果达到了,心灵净化了,自我慢慢成长了。

教育的核心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经常跟孩子们说:“老师非常喜欢你们”“你们非常聪明”等等,让孩子们心中有被关怀的温暖,当时班里有一个学生不爱言语,说话咬字不清,不修边幅,不洗脸,成绩差,其他同学有歧视他、欺负他的现象,我感到他幼小的心灵里一定非常难过,我决定要帮助他,带他走出困境。因此我就有意地鼓励他、爱护他、帮助他、关爱他,他鼻涕流出来时,我从包里拿出卫生纸递给他,我单独辅导他作业、卷子时,我又拍拍他的肩膀、抚摸他的后背,带着这样暖暖的关爱问他听懂了吗?理解了吗?孩子幼小的心灵感到了温暖,感到了老师的关怀,就慢慢地转变,而我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赞美他,经过我的努力、孩子的努力,奇迹终于出现了,孩子所有的拼音熟读如流,课文能熟读、能背诵,成绩明显上升了,一年级上学期结束期末考试,他拿了92分的好成绩。此时同学们对他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他投以敬佩的眼光。

此时这名同学也变得自信起来了,上课踊跃发言,下课与同学们一起说话一起玩,有唱歌跳舞的活动他也积极融入其中,他有表情了,他快乐了,我心里很是欣慰!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想这个孩子由木讷变得活泼,由不会学习变得有好的成绩,由不爱说话变得与同学一起玩耍,一起唱歌跳舞,变成了一个自信、阳光的人。

农村的孩子,不少父母外出打工不在家,让年迈的爷爷奶奶照应,我想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更需要学校老师的关怀与帮助,他们的行为习惯更需要学校老师的培养,我想一颗对孩子们温暖的心比什么都重要,育人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这名同学在老师的关爱、表扬与鼓励声中,一天天地进步着,班中同学对他明显刮目相看,也因此起到对全班同学自我激励的作用,他们想:原来那么差的同学能这样,我们也能。也确实,这一年期末考试,孩子们的语文成绩平均考了90分。对于山区的孩子们来说,这年的育人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支教路上,绵绵的师生情希望一直延续下去,而在这路上“育人”是教师更加重要的职责之一。

文化与知识传播的种子正在发芽,我们静待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