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寨中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日,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贺龙、林枫参加会议并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8日,苏联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8月11日,贺龙、林枫离延返兴,15日,日本政府乞求投降并签署了投降书。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
消息传来,兴县人民奔走相告,喜笑颜开。
1946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际,县城举行欢庆抗日战争胜利大会。西关口、梢门洞,青松翠柏装饰的牌楼,分外耀眼,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从正月十三开始,全县34支秧歌队汇聚县城联合演出,打腰鼓、扭秧歌、抬花轿、踩高翘、舞狮子、跑旱船,热闹非凡。
正当全县人民扬眉吐气,欢欣鼓舞,准备休养生息、重建家园,过上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时,国民党又发动内战,进犯解放区。1945年的8月,国民党的部队大肆“讨伐”解放区,于8月26日侵占绥远解放区的集宁、丰镇,接着又侵占兴和、武川、陶林、清水河,又以35军、暂三军、骑四军共六万余人,进攻晋察冀边区。11月20日上午11时,县城突然传来一阵阵沉闷的“嗡嗡”声,两架敌机盘旋在空中,机翼在阳光下忽闪着亮光。敌机在上空扫射一阵后,又沿蔚汾河川飞到蔡家崖、高家村、黑峪口,沿途又是不停地扫射。贺龙司令员怒视着逃走的敌机,气愤地说:“蒋介石要打内战,那你就来吧,晋绥边区军民奉陪你!”贺老总发话,兴县人民开赴绥远,走向战场。
1945年8月19日,中央电示:“林枫准备去东北”。22日,仅3天时间,中共晋绥分局从边区抽调的干部和党中央抽调的干部在兴县汇合,共1900余人组成干部团,由林枫率领,当天从兴县出发,挺进东北。
8月25日,兴县组织第一批民兵参战远征队,跟随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中分出成立的晋绥野战军9团、27团,北上内蒙,收编绥远日伪武装。参加远征的民兵共350人,编为一个大队三个中队。刘国喜为大队长,薛歧任政委。远征队配合野战军首战卓资山,收复清水河县城。11月1日,八里庄战斗打响了。
八里庄是一个村镇,靠近大同,是通往大同、石家庄的要道,中间有一条黑河。盘踞在这里的敌人依仗地形,修筑工事,固守顽抗,9团特务连和守敌激战一昼夜,尚未攻破。为了使增援部队顺利通过黑河到达八里庄,一中队承担了抢搭黑河桥的艰巨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天气寒冷,河水冰凉,加之木料缺乏,困难重重,中队长曹建昌、指导员李有年急中生智,把大车推进200多米宽的河水,每隔几米放一辆作桥墩,然后从附近老乡家找木头架在车上当桥梁,上面再铺木板、门窗架子。当时正是十月天气,草原上的西北风呼呼地吹,站立在河水中的民兵们被河水浸泡的脸青手僵,浑身打颤,河水中、沙滩上不时地落下炮弹,但大家不畏艰险,团结奋战,当太阳落山时,一座简易便桥搭建完成,后续增援的八路军将士川流不息地从便桥通过,走向战场,投入战斗,一举获取八里庄战斗胜利。
包头市是敌人重要的补给基地,守敌及其他战场归拢的国民党残部共12000余人固守于此,城防坚固,地形复杂。11月11日,晋绥野战军358旅和29团从归绥前线西调,与独一旅在牛王庙、火车站会合后,开始攻打西北城门。在我炮兵抵近射击下,不到10分钟就摧毁了城门楼,并在规定竖梯登城点炸开了两个缺口,29团即以二、三营破门而入,迅速扩张战果,但我军兵力薄弱,双方游战一夜,伤亡很大,只得转入防御,等待援军。战地医院临时搭建在火车站附近的一个桥洞周围,拥挤着400多名伤病员。团部决定将战地医院和伤员搬走,可一时又没有运输车辆。李有年发现火车站有不少火车皮,但找不到火车头。李有年建议用人推火车。自古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 罗锅不是煨的。”但兴县民兵远征队近200人,硬是将4个车皮400多名伤员推往20里外的目的地。1946年1月27日,远征队返回兴县,受到晋绥军区和县委及各届人士的欢迎。
1947年12月2日,县委、县政府第二批组织560名民兵,组成参战远征队,开赴陕北地区支援解放神木花石崖、高家堡和榆林战役。其中265名参战队随晋绥野战军西渡黄河,转战陕北,300多民夫赶着大牲畜,将晋西北库存的8000多石公粮运送到陕北前线,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1948年7月13日,兴县又第三次组织民兵远征参战队,686名队员和岚县合编为一个警卫二团。团长王立波,政委齐荣祥。下辖两个营,6个连。连排干部全部由兴县籍参战队员担任。这批队员于当年7月中旬在兴县整训后,随即开赴五寨,跟随贺龙、李井泉带领的部队北上内蒙,挺进集宁、丰镇、卓资山一带,运送弹药、伤员,包头解放后,负责接管城市。后来遭敌人反扑,被迫辙离,退守丰镇,直到1949年3月返回兴县。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兴县民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兴县革命斗争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