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花红纸”的黄红绿桂

□ 梁镇川

花红纸者,乃春节期间悬挂于街门、舍门门楣、且写有吉祥词语之彩吊也。花红纸的量词称“吊”,一吊花红纸一般是四幅,分别是黄色、红色、绿色、桂红色四色组成,俗称“红黄绿桂”。每幅花红纸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是长方形彩色纸,长为尺五左右,宽为一尺左右,彩色纸上书写四字吉祥喜庆词语;下面是本色的剪花直角三角形彩腿儿;二者用糨糊粘接,便组成了一吊儿花红纸。过年时,家家户户在大门、街门、居舍门上,两边贴梅红春联,门脑儿上贴横批,四色花红纸两两挂在横批两侧。两边再吊挂两盏灯笼。于是,梅红色春联,红黄绿桂色花红纸,大红灯笼高高挂,再配以书写讲究的联词吉语,家家户户门上便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图,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除夕之夜,明月清亮,春风吹拂,四色花红纸随风飘扬,大红灯笼迎风摇曳,烟花爆竹燃放,旺火熊熊燃起,真真令人赏心悦目。合家团圆,吃年夜饭。孩子们穿新衣服,领压岁钱,欢乐无限。老人们品茗共话,乐在其中。这正是:

梅枝含笑俏春风,

烛影朱帘映画笼。

旺火腾龙明月朗,

喜联舞凤锦堂红。

长街十里喧箫鼓,

区社三村舞彩蓬。

玉女金童欢不夜,

仙翁茗酒醉琼宫。

说起花红纸来,我家还有一段难忘的制作花红纸的经历。

大约是1955年前后,父亲在孝义城内大街开的杂货铺。我正在城内完小读五、六年级。杂货铺嘛,油盐醋酱、烟酒茶糖、粉条糕点、蜡烛炮鞭,五花八门,一应俱全。腊月里的花红纸自然也在经销范围。

过大年了,花红纸是孝义家必购的年货之一。过去,一吊花红纸也就是三二毛钱,手头再紧,家家户户也是要买它几吊挂一挂的。家户多了,用量也必大。刚解放不久,市场一片繁荣。对联可以自己买红纸书写,花红纸可不能自制,必得到集市上购买。善于经营的父亲,瞄准了这桩生意,谋划着自己制作生产花红纸销售。

别看四幅一吊的花红纸,看起来简单,制作起来还真是不易。

第一道工序是备纸。那时候,市场上并没有现成的各色纸。要备齐黄、红、绿、桂红的四色纸,必须自己染造。染花红纸不能用又白又光的有光纸。有光纸表面光光,根本挂不上颜色,即使能染上色,也会因薄而脆,挂出不一会儿就会被风吹破。所以,制作花红纸只能用糊窗户的、孩子们写仿用的毛边纸。

父亲亲自当染工。他早在秋末冬初趁有太阳的暖和天气,系着围裙,戴着手套,在大铁锅里配好染料,将一刀一刀的毛边纸,一沓一沓地染出,塔在院子里的晾衣铁丝上风干。然后用裁纸刀,将四色纸按合适的尺寸剪成。

母亲是剪花红纸腿腿的巧手。她在父亲裁好的直角三角形花纸上,用剪刀剪出各种花样儿来。诸如花形、菱形、圆形的图案,搭配起来;还顺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剪不到一厘米宽的条儿,再折绉,垂下来,煞是好看。因为用得量大,不能一张一张剪,得一沓一沓厚厚的剪,很是费劲儿的。剪三两沓,也还罢了,每天得剪几十成百沓,直剪得满手起了血泡。第二天,照样得剪。

花红纸上是要写字的。写字的任务就落在我这高小学生头上了。

好在我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写仿,每日一仿,天天不误。交老师判仿,多是吃红圈儿,极少吃扒叉。日久天长,也便写得像模像样了。还有一个机会,是看父亲写春联。每年大年前写对联,是父亲必不可少的营生。凡亲朋好友、同行同事、单位家户的对联,都由父亲书写,几乎成了无须约定的规矩。每年都是一进腊月,就开始写对联。父亲写,我在一旁服务。诸如研墨、割红纸、写时压纸、提纸、写好后移放、晾干后收卷、标名等都由我来做。腊月二十三以后,几乎上午、下午都写,有时晚上还得加班。写对联时,我站在桌子对面,双手按住红纸,随写随往上提;写毕一联,我即双手将对联陈放于地面;不一会儿,满地琳琅满目,都是红纸对联,优美的词语、端庄的字体,恰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令人陶醉。等墨干后,我又将一副副对联,主联、横批配套,卷起。这时,往往是父亲品茶休息的间隙。我卷一副,父亲说一个名字,我用笔将名字标在上面,以备取对联时识别。就这样,认真地看父亲如何运笔、如何结构,渐渐的,耳濡目染,也就学得差不多了。

我在花红纸上写字的装置很是特殊。在生有微火的灶台上,火口边放三块半头砖摆成三角形,上面放置一个焙饼子用的铁鏊子。我坐一小板凳在其旁,将纸放在鏊子上,一一写来。因为用得数量大,来不得那么讲究。笔是用锅刷之类的东西代替,墨是用锅底黑煤配以胶水熬成。我手执毛刷,悬肘而书,六七寸见方的大字,不住地写。词儿嘛,大致是“欢度春节”、“吉祥如意”、“满院光辉”、“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词语。因铁鏊子下面有微火,随写随干。每天写四五个钟头,一连写二三十天。如此,竟练出我悬肘写大字的功夫。就说我写字的这套装置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料简单,随写随干。铁鏊下面的火,不能太旺,太旺了会把纸烤焦;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墨烤不干。我用毛刷写字,墨不能蘸得太多,太多了到写完这个字时墨烤不干;也不能蘸得太少,太少了写一个字得蘸两次墨,浪费时间。要做到恰到好处,还得写字人把握。对于十一、二岁的毛头小子来说,也算是难能可贵了。尤其令人感叹的是,父亲怎就能设计出这套装置!其聪明才智、经营之道,我长大后每每想起,打心眼里佩服。也是当时家计艰难所致,穷日子想的穷办法。

花红纸的整个制作过程,很有点家庭作坊的味道。每一道工序,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制作的“花红纸”很像个样子。除自家铺子里零售外,还向其他铺店批发。每年腊月里,全家人拧成一股劲儿,连明昼夜,制作销售几千吊“花红纸”,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