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临水元宵节文化拾遗

□ 郭庆龙 郭崇贤

村民在元宵节期间,组织串黄河、地秧歌等文化活动,欢庆美好幸福生活。

临水五道庙,临水北道场就在其中。该庙是元代建筑,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孝义市临水村元宵节文化是多层面的,方圆十里八乡独具一格。但是由于现代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这种古老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步淡化。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使之传承后世,就现存部分和探访部分粗略记述如下。

搭牌楼

元宵节,各社都在属地搭建牌楼。每社四座,用杉杆木棍扎好架子,用柏叶装饰,都以门楼式样,在门柱两边分别贴对联挂牌灯,门首挂彩联纱灯或扇形灯。牌楼的灯元宵节期间三天彻夜不灭。

上黄河

上黄河是元宵节期间的一道风景线。从十四至十六,每晚四社纠首分别带领各社鼓乐执事旗牌到黄河场集结。秧歌及四社到齐后,抓捻确定四社前后次序。在村长祭拜后,秧歌在前,各社依序排列进阵。全村童叟妇孺分别跟随各社鼓乐旗牌执事之后,一齐进入黄河阵中,以示助阵。届时,秧歌和四社鼓乐齐奏,鞭炮、花炮、礼炮、二踢脚炮声雷动,霎时间鼓乐声、秧歌的打击声、炮声连成一片,震动长空,响彻云霄。站在戏台观赏,鼓乐队演奏者们各式各样舞姿形态,阵中人群像潮水般涌动,像星星闪烁的灯光,大火炉火光映天的美景,礼炮花炮飞上天空绽放出五颜六色,万紫千红的霞光,天地间交融相汇,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使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三官会

临水村的三官会是有组织的民间活动,全村按照方位划就东南西北四个社。各社都有社首,由德高望重者担任。各社都有固定的社址及属地范围,并按照户数和成年男子数量的多少,编排成若干执事的首班,分年度轮流主办祭拜、搭牌楼、挂牌灯、迎送秧歌、组织参加三天十五上黄河文娱活动以及其它社事。各社三官会财产诸多,香炉供器、茶盏酒具、铜锣铜钗、各式大鼓、旗牌执事、牌灯纱灯、杉杆绳索、桌椅板凳等,并建有严格的财务手续和移交手续。

埋黄河

元宵节埋黄河,已历史悠久,并有固定的场地——黄河场。自古以来由村长组织筹划。村里能人依照黄河阵图,按乾、坎、艮、兑、震、坤、离、巽及中宫和阵门方位,埋设搭建各门楼。中宫选材讲究,门柱粗壮结实,名曰老杆。中宫门楼雄伟高大,多以二层彩楼。站在二层纵观,全阵一目了然,充分突现中宫帅位。各门楼埋设搭建好后,依照黄河阵走向,用木棍、竹竿、绳索连结各门,埋设扎成九十九道弯的巷道,形成一个完整的黄河阵。然后装饰各门楼,材料多用柏叶、各色彩绸,并贴上对联,挂上彩联灯笼,中宫二层插上各色彩旗。

逛牌楼

正月十六的临水村热闹非凡,这天上午10点到午后两点,处处是人的海洋,全村处于娱乐的高峰。三村五里、十里八乡的秧歌接踵而至,姑爷姑娘,外甥男女,七大姨八大姑,亲朋好友相随而到。各村秧歌参拜各社三官会,窜牌楼,四乡乡邻及本村童叟妇孺,大姑娘、小媳妇,结伴而行,簇拥着秧歌看热闹。各家秧歌不乏伴随着推车、旱船、骑驴等小会会,俗气的表演使人们捧腹大笑。秧歌的说唱声,乐器的敲打声,人们的嬉笑声,孩童们的放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四方,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喜庆的韵味。这天各社纠首忙得不可开交,各社都在门口摆放柿饼、红枣、核桃、黑枣、花生、瓜子及各户送来的芝麻饼、石头饼、麻花、蜜枣等诸多吃食和烧酒、茶水,热情招待来社的秧歌。

游百弊

民间素有正月十六游百弊的乡俗,在临水更胜一筹。这天除十里八乡的秧歌来外,乡邻和亲朋好友都相约而至,意在窜黄河,游百弊。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携家带眷,信步进入黄河阵,尽情遨游。到中宫后,摘一枝柏叶插在头上,然后抱一抱门柱老杆,以获吉利,百事如意,清除百弊,健康长寿,长命百岁。

摆火炉

元宵节期间,各社地段和黄河场都会摆上几个大火炉,分布均匀。到夜幕降临后,火炉渐旺,灿烂的火光冲上云天,使整个天空火光夺目,红似彩霞。火光反射大地,犹如白天一样明亮,预示人们全年事事如意,万事亨通,幸福安康,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届时,也有人们围着火炉谈天说地,讲故事、逗乐子。孩童们借着火光嬉戏或做游戏、捉迷藏。直到上黄河结束,各社锣鼓归来以后,人们才慢慢离去。

掏场则

三天十五秧歌从黄河阵先行走出,在黄河场戏台前掏场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临水村秧歌的场则在汾孝地区别具一格,套路一环紧扣一环。从天地牌、二龙出水到卷席筒,十几套场则套套套路繁而不乱,变化有序,形态表演活灵活现。捣叮叮(一种铜制小锣)的小步轻移,身躯娇柔扭动,鹞子大翻身、水中捞月、天女散花以及快步小跑的水上漂等形体演示,都充分呈现了少女轻盈细腻惟妙惟肖的翩翩舞姿和落落大方的神态;打鼓子的边打边舞,忽猴子跳跃式,忽而娇健马步式,忽儿大快步跨越式,忽儿小步流星式,忽儿面对面对打,忽儿背对背背打,忽儿下马式掏打,忽儿转腰式探打,招式变化多端,鼓点明快有序,铿锵有力;下棒槌的步伐稳健快捷,一招一式清晰绝妙,弹腿、踢飞脚、跌搏叉、单腿直立,尤其是180度大旋转,弹腿踢飞脚横向纵向跌搏叉,这样一个高难度的连续动作,要一次呵成,而且做派干净利索,矫健有力,武姿优美。叮叮清脆典雅的叮当声,节奏明快的鼓点声,卡卡作响的棒槌声,大锣慢而有序的点击声以及钗和马锣的伴奏声,声声相应,混为一体,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场则器乐齐鸣,节奏有序,格律清晰,演奏稳而不乱。特别是武把式穿行于十二角色之中,舞动大刀、花枪,挥动七节鞭,表演打斗,变幻莫测。再加上买线女,老大娘,忙活郎,卖线汉等丑角逗乐的形态表演与秧歌场则相互衬托,使观赏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不时发出惊叹声、喝彩声和嬉笑声。

偷儿女

各社三官会每年都备有一定数量的核桃和红枣,特别对核桃还要进行挑拣,将“瞎”仁的都要除掉,达到好中选优,然后摆上供桌。核桃和红枣分别代表儿和女,因此元宵节人们前往三官会拜祭三官老爷时,纠首们都会在神栏后面拿二个核桃和两个红枣放入各家供盘内,意在儿女双全,多子多福,子孙满堂。到十六这天,外嫁的姑娘、外甥男女以及至亲好友的子女都会相聚于临水。

送儿女

民俗中有送儿女这桩事。正月十六晚秧歌演出结束后,在求儿女的族中同辈的招呼下,秧歌相随到某个三官会供奉祭拜,迎娶上儿女(核桃和枣,亦或两样都要),送到求儿女家院,祭拜天地。这时,求儿女的夫妇跟随一起礼拜,然后将儿女交于求家夫妇。此时,秧歌唱首们都会即兴唱几个喜庆吉利的段子或四六句子,祝福来年喜得贵子,圆满心愿。

赏灯猜谜

元宵节期间,除牌楼挂灯外,全村家家户户都到黄河阵挂河灯(也叫平安灯)。灯的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有宫灯型、牌灯型、扇子型、南瓜型、冬瓜型,有漆油的、插烛的、纸糊的、纱布做的,而且大多或剪纸或画彩,在灯笼上倾注一凡匠心做作。夜幕降临,黄河场内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一片灯的海洋。牌楼挂的灯,还是黄河场内挂的河灯,文人墨客都会给书上谜语,有文雅的,有通俗纯朴的,有说文断字的,有说议事的。因此,元宵节驻足牌楼和黄河场观灯、赏月、猜谜语,确是一件莫大的有趣之事。期间文人学者、能人志士会给游客和学童解谜面,讲谜底,借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威铙钹

威铙钹是两种不同音色的若干对铜钗,在锣鼓伴奏下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其音韵格律规范,雄壮有力,热情奔放,是古、近代人闹红火的一种特定形式。元宵节是人们一年一度自娱自乐热情奔放的时节,这期间是人们除看秧歌以外唯一的娱乐形式。因此,人们无论上午还是下午,是十四还是十五、十六,都会在各社的热闹地段进行演奏。无论年老者还是孩童,都会参与。全村处处都会听到“挫挫,挫挫叉,挫叉,挫叉,挫挫叉,挫叉叉,挫挫叉,挫叉挫叉,挫挫叉”的演奏声。晚间上黄河游黄河阵,在各个阵门人们都会好好地演奏一顿。第一家出阵后,围着大鼓继续演奏;随后出阵的各社,都会逐步加入。四社到齐后,这种威铙钹的演奏进入高潮,人们会以缓慢逐步进入快捷,由和缓进入比拼。这里有的昂首挺胸,有的弯腰蒙头,有的手舞足蹈,有的狂吼喝彩,一个个兴致勃勃,情绪激昂,热情奔放,喜开悦色,淋漓尽致,充分展示出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豪迈情怀。

古音今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有了逐步地改善。特别是戏曲、电影、电视、歌舞、电脑、手机、象棋、围棋、科普等多元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们的元宵节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多滋多味。电器化的发展,也使黄河阵的装饰有了异样变化。彩色灯泡的装点,各色彩旗彩条的披挂与柏翠相衬托,鲜艳夺目,光彩灿烂。太原锣鼓、绛州锣鼓的移植,与古老的威铙钹交叉演绎,使得器乐演奏音韵多样,内容丰富,铿锵豪迈。礼炮、花炮等各种现代焰火材料的应用,黄河场的夜空火焰冲天,光芒四射,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成然一派火花的世界。新旧文化的交织融汇,更显出元宵节文化娱乐生活的内涵。憧憬触情,使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