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

勉力传承好家风

——由文水县宜儿村张氏祭祖说开去

□ 王秀琴

“申报新生子女及新娶媳妇……”

“祭祖仪式开始……”

大年初一上午11:30,文水县宜儿村,一座小小家庙祠堂院子里,分辈分秩站满了人,乡人街坊多有围观。原来是张氏祭祖仪式开始了。

用当地话说,张氏是“门门人家”,历来重视家风、家训、家规、家道、家德培养与传承。

重文重教

解放前的宜儿村地碱土薄,村偏人穷,张氏一族在宜儿是大姓,族中重文重教,蔚然成风,一代一代成年后的张氏子弟在外功成名就者:有清同治年间的武秀才张应魁、文秀才张登元;有识字不多却通过自学成长为工人作家的张桂根……

张桂根在其文集《老太原拾趣》中记载:家里穷得吃糠咽菜,其祖父依然要送他上私塾,去读书识字。张氏子弟在村中学校成绩老拔头筹,他们视之为应该。为让家风与时俱进,也更为鼓励族人上进学习,现年64岁的退休教师张家诚自愿出资,率先设立“晋诚奖学金”,奖励考上大学者,谈及初衷,张家诚说他年幼家贫,体质较差,是重文重教的族风族规让他努力学习,改变了命运。

无独有偶,同为教师的张彦军也添设奖学金,奖励考上高中者。他这是添薪加柴,凝心聚气,鼓励更多族人走出去。随着发放奖学金、研究生代表上台讲话,现年77岁的张友道,族人称“牛昌爷爷”说,由家风到族风,都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不只是一族之人的聚集,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族风好家风就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族风差家风就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积德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重视家庭建设的,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一个孩子一生的第一粒扣子是父母帮助扣好的,人生第一个台阶是家长和族人共同帮助迈好的。现年77岁的张家起说他父亲很早就在省城开铜铺,村人进省城,常落脚他家铜铺,他父亲不仅友善有加,供吃供喝,还周贫济穷,热心帮助找活儿。他从小耳濡目染,也以此常教育子孙。

现任理事会成员张彦军,说他少年丧父,一位本家奶奶见他们孤儿寡母,凄凉难过,就主动关照半年多,直到他们全家渐渐走出悲凉境遇。后来这位本家奶奶年老体衰,小便失禁,无人照看,他姐弟四个从未嫌弃过。

敬老爱幼

随着张氏祭祖仪式上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金,给15岁以下儿童发放压岁钱,人们更多感到中华民族传家宝不可丢,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就像张家起所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上,正如张家起老人所说,我们都是些很平凡的人,能教育好子孙,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也是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了。

氏族宗谱如溪流,一路走来,浪花迭涌,自然故事不少。张氏族谱源于四代祖娶妻城内“门门人家”成氏,正月里女婿携妻给丈人拜年,见丈人家族谱有序,遂受到启发,决心见好学好,回来就操持张氏族谱,真是一念花开泽后世,从此有了张氏宗谱;张氏一族老早就讲究男女平等,摒弃重男轻女的陋习,祠堂两壁的文化墙上张挂着四位传奇女性的故事,嫁进张氏一族的女性与张氏嫁出去的女儿皆贤淑端良、精明能干;祠堂族内之事,不加强求,皆发于己心,公中资金积累多了,能做一点是一点,其力绵延不绝,其愿久存于心……

可以这样说,张氏祭祖仪式无疑是一个血浓于水的伦理场,或许全国还有许许多多像张氏家族一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祭祖活动,我们只不过未曾看见罢了,但他们确实是一道不可忽略的春节风景线,给世人不少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