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

豆腐坊里的幸福年

□ 文/图 本报记者 曹永亮 本报通讯员 张亚东

史旭成正在点制豆腐

“小孩小孩你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这首流传广泛的民谣,道出了豆腐在老百姓心中的重要位置。对兴县老百姓而言,豆腐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家常食材,年夜饭的餐桌上少不了,更多的是一种家园情怀的寄托,一种对故土的眷恋,对传统手艺的致敬和传承。

农历腊月二十三凌晨,天还没亮,位于兴县圪洞村的史氏豆制品加工厂一片灯火通明,热气氤氲。负责人史旭成告诉记者,春节就要到了,家家都要做年豆腐,厂里每天要赶制4000多斤豆腐,才能满足顾客们的需要。

“我做豆腐的手艺是从爷爷那儿学的。以前,每逢过年,村民经常请爷爷做豆腐,我看的多,就学会了。后来,我下岗后,就开始自己做豆腐。”史旭成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豆腐结缘的故事。

面对陡然增加的生产需求,史旭成既当老板,又做员工,简单安排了工作计划后,他就开始了磨浆。三大缸豆子是前一天晚上睡觉前发泡的,他认真查看了豆子的湿度,检验豆子吸水的饱和程度。

史旭成说:“要做好豆腐,首先必须把好原料关,精选品质好的黄豆,把黄豆里的杂质去掉。其次是点制环节,点豆腐要恰到好处,又嫩又坚韧,这才是好豆腐。” 检查完豆子的发泡程度,史旭成把豆子抬到电磨前开始磨浆。上千斤豆子从电磨里出来后变成了豆浆,这些豆浆再缓缓流进蒸浆池。伴随着滚滚热浪,豆浆发出了天然的香味,四处弥散的香味给熟睡中的人们带来了清晨第一缕幸福气息。发泡、磨浆、蒸浆、点化、筑型,一系列的工序完成之后,半成品的豆子终于变成了一块块洁白鲜嫩、香味四溢的豆腐。

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史旭成特意推出两种不同口味的豆腐,一种是有焦糊味道的豆腐,另一种是酸浆豆腐。

据史旭成讲,临近年底,大家加工年夜饭,或者走亲访友时都会携带几包史氏豆腐。平时,加工厂日加工2000多斤豆腐,进入腊月二十三后,日加工量翻一倍,工人每天都得加班加点。

简单的封装、熟练的操作,天刚蒙蒙亮,史旭成和媳妇就要将做好的豆腐打包装车,送到订货人的手中。不到五分钟,一车货装好,史旭成便出发了。每天早上,他得跑四五趟。

要把豆腐做好,不但要坚守传统、还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在豆腐的包装上,史旭成也采用了当下流行的保鲜方法——真空包装。“老史家的豆腐口感好,又是传统工艺,我们经常买。”兴县市民王先生对史旭成的豆腐不吝赞美之词。

史旭成的豆腐坊虽然刚刚起步,但地道的口感、鲜美的味道,加上便于携带、保存的优势,很快占领了兴县市场。现在,他的豆腐在占领了兴县市场的同时,还销售到了临县、岚县、离石、太原等地。

史旭成朴实的梦想是生产最受大家欢迎的豆腐。谈及今后的发展规划,史旭成说:“人不能忘本,以后,我会踏踏实实经营好厂子,继续坚持薄利多销,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健康美味的史氏豆腐,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