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振华
一日上午,一阵急促的门铃声响过,我开门一看,原是冯光清先生驾到。他拿着一部厚厚的,将要付梓出版的《回首慢慢人生路》样本,进门后寒喧片刻,得知他要我为该书写个序言和题写书名,我兴奋不已。光清先生是个性格直爽,处人友善,爱好并善于搞文墨的人,因为是老熟人,且兴趣爱好相同,故没有推辞,一槌定音,当面应允。
光清先生走后,我打开书的目录看了看,那非常鲜明很有特色的多个标题,让我顿时震惊了。全书共有6个篇章,12个小节,140余篇文稿,80多幅照片,260多个页码。心想:就凭咱的这点本事,能完成人家交给的任务吗?思来想去,不管怎样,不能打了退堂鼓,丑媳妇总是要见婆婆面的,于是才定下心来,费了些时间,粗略地翻阅了几遍,有了下面的感想和体会。
厚重历史 不容忘怀
历史在孝河中沉浮,时间如丝绸般滑过。1966年老冯和5位同学,涉过延河水,上了宝塔山,进过伟人们住的“枣园”,听过南泥湾自己动手的生产。延安的曙光,照亮全国,使中国走向辉煌。他们走进四川省,越过剑门关,领略了当年红军走过的天险。进过刘家庄园,看过刘家的“收租院”,观过地下20米深的“金库港”。了解了刘家的罪恶剥削史,懂得了旧社会贫富悬殊。
光清先生两次走过世界闻名的“三峡工程”。他是宣传“三峡”的急先锋,故记者称他是“三峡迷”。当年他管辖的中小学生,掀起过学习“三峡工程”的热潮。他曾被邀请两次,在长江岸边放过“中华鲟 ”。这些厚重的历史,在他的脑海中镌刻下深深的烙印,留下永恒的记忆。
采访红色足迹 追寻石像荣光
老冯为了宣传石像村的红色足迹,曾披星戴月,不遗余力,去北京下广东,进医院过乡镇,采访了多个抗战老兵。有冯世旺、冯世晋、冯烈、冯松、冯全英等。将他们奔赴抗日前线,舍生忘死,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写在日记本上。这是孝义人的骄傲,也是石像村的光荣。冯世旺,从小家境十分贫穷,14岁就给财主放了羊,打过短工,参军后,上过沂蒙山,吃过槐树叶。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冯世晋于1942年,为躲避日军的残杀,脱了军装,换上农民衣裳,脸抹成黑色,怀里抱上别人的娃娃,钻在洞内,才幸免受害。他们这种精忠报国的情怀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文体俱全 纪实性强
书中文体包括:游记、散文、随笔、特写、回忆录、记叙文、诗词歌赋,一应俱全。
游记是什么?游记是记实性文学,和日记只有一字之差。游记需夹叙夹议,更是触景生情,它和散文不同,最记写实,但不是随笔,也不是记叙文。散文是写好各种文章的基础,散文是文学中,最常用最适合的一种体裁。
我在此书中看过不少四言诗和五绝、七绝诗。约有80余首。有观三峡、过万州、崂山游、北戴河、西柏坡、蓬莱阁等。如《漓江行》:游客岸上去,影在水中游,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如画;又如《入川难》:蜀道难于上青天,唯独途径剑门关,人们尽享天府福,川南蜀北稻谷香。这种体裁,短小精干,言简意繁,易读易记,朗朗上口。
我从书中看出老冯有值得学习的三种精神,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忘我精神,老骥伏枥,耕耘不息的创作精神。
这本书有5性,即:历史性、记实性、教育性、可读性、珍藏性。
愿光清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斗不息,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