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我参军了

□ 吕世英

1955年我国实行了义务兵役制,1957年我报名参军。我们村在当地算是大村,除了我外还有三名青年体检合格,三天后,我们一起披红戴花、锣鼓喧天,骑着马到了县城,发军装时是一套拆洗过的旧棉衣,有些同志心里不是滋味。那时解放不久,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陈旧观念还有一些影响。有一名战士他是一名初中生,临报到时跑到外地,和他参军的同学一个当了技术员,一个当了领导,我成了一名儿科专家,而他成了一个吹鼓手,之后见了我还很不好意思,这是后话。

我们坐上了闷罐车(货车),小便时将车门打开一条缝小心翼翼撒了出去。一天一夜后到达内蒙古沙拉齐县,开始了新兵的军事训练。一个宿舍睡着十六个人,地下铺了一层麦秸,再放一条狗皮褥子,大家挤在一起也其乐融融。当时建国初期,再加上朝鲜战争,伙食可想而知。虽然每天主食是两米饭、金银卷、高粱米、副食基本为白菜、土豆,偶尔吃一次豆腐。但兵营的气氛,新兵的面貌都是一流的。农村来的小兵哪里吃过大米?地面上掉了几粒米都要捡起来放到嘴里。一个多月的摸、爬、滚、打,旧棉衣已破烂不堪,有的成了棉花套子。但我们想这是志愿军曾经穿过的衣服,也许是上甘岭的英雄们留给我们的念想,发白的绿军装鼓舞我们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军事训练。

那时新兵连只有三名初中生,十几名高小生,其余大部分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新兵连除学习投弹、射击等军事技术外,扫盲也成了不可缺失的一项艰巨任务。

有点文化的人要负责十名战士的扫盲任务,从人、口、手到吃饭、睡觉、打仗,没有一点休息时间。初中生和高小生成了连队的骨干。那个年代,高小毕业生也称“小知识分子”,现在看来都不可思议。共和国建立已经七十多年了,当初那些人转业后,大部分在不同岗位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