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光与影”间的舞者

□ 翟相虹

他们(她们)既是光影间的“舞者”,又是村民眼里的快乐大使,更是文艺下乡里的排头兵……他们(她们)就是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早期文艺下乡先行者----农村电影放映员。

农村电影放映员这个职业光荣而又神圣,在八十年代是村里人学习、娱乐,了解世界的窗口。电影放映队走到哪个村,哪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充满了喜庆的氛围。“今晚演电影了”,村广播一响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会兴致勃勃地拿上小板凳一溜烟的聚集到演出点,生怕去的迟了抢不到“黄金看点”。村里的小广场会被村民围的水泄不通,前面坐着,到了后排干脆都是站起来,还有的小朋友爬上大树,抢占制高点的观影最佳点,到处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火爆程度不亚于过年。观众忙着抢座的同时,放映队员却在紧张的调试安装设备,放映机整装待命,宽荧幕高高挂起,整洁平展,黑白分明的悬挂在村民观众前面,好似一幅等待创作的山水画卷,正等待名家挥毫泼墨。一盒一盒沉重的电影胶片会被整齐的码放在放映机周围,一般一晚上的演出,大概播放三部左右电影,内容涵盖科普、娱乐等等。

我的母亲就是一名电影放映员,已经退休在家的她,每当聊起那段时光,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快乐的光芒。我母亲回忆,她们当时去村里演电影,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啥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骡马车就是代步和运载设备的工具。一辆马车放满设备,一辆则载着五名放映员,一路上有说有笑,啃着干粮,喝着军用水壶自带的凉白开奔赴演出村庄。那会路也不好走,山路还多,一路上颠簸与长时间的坐车,往往会坐到腿麻屁股疼。但是一进村,当看到村民的热烈欢迎的气氛,所有的苦累就会烟消云散,精力满满。一下马车就开始紧张的工作。卸下装备、安装调试……一直会从下午忙活到傍晚时分,这时候夜幕降临,所有准备工作到位,静待观众入场。场外已是人头攒动,如果不是村委会的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早已经争先冲入挑选最佳观影位置。随着村民一行一行进入,不到十分钟演出场地就会黑压压密布人群,人们兴高采烈的谈论今天放映电影的话题,真的好似过年般红红火火。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随着科学普及片、军事教育片、社会教育片、农业科技片等等相继登场,村民们的知识和阅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七十年代流传非常广泛的一句农业谚语:“红薯下蛋,一亩一万”。就是源自科教片《地瓜下蛋》里讲述的新方法种植红薯,使产量得到显著提升。“过去,在困难面前,我们想起了井冈山上的红旗,长征路上的草根,延安窑洞的灯火,一个信念跟着毛主席走革命的路。”这是电影《第二个春天》里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客服困难,勇往直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哈雷彗星》、《桂林山水》等等这些当时影响力巨大的科教片,在无数个小至垂髫孩童,大至耄耋老人心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影像。点燃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成为他们的指路明灯。在当时那个影音视频资源匮乏的年代里,电影成了人们学习娱乐的首选方式,成为了那个年代城乡市井间不可或缺的宣传工具。电影放映队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职业,电影放映员好似奔走在花丛中的“一只只蜜蜂”,孜孜不倦的传播着正能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