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星,1929年出生于山西兴县城关的一个贫困家庭。自幼略通文墨,过年时,高父抱着三岁的高如星上街看对联,生性敏慧的他竟当众念出了整副对联,引来不少人围观。
兴县是晋西北的一处革命老区,也是一个种地用镢掏、不长庄稼光长草的穷地方,高如星因家里穷,从懂事起就开始放羊、拣煤核、挖野菜。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兴县被日军占领,第二年初,贺龙带领八路军120师深入敌后,在晋西北一带建立了抗日政权,师部设在兴县。年仅10岁的高如星加入“抗日儿童团”,前往乡村贴标语、站岗放哨,教老百姓唱《打东洋》《松花江上》等抗日救亡歌曲。
虽然土地贫瘠,可晋西北一带与陕北风情相似,蕴藏着丰富的民歌资源,高如星从小就会唱很多民歌,加上他性格活泼、相貌俊朗,1943年,还在“兴县第一完小”读书的高如星被120师战斗剧社挑中成为小演员,正式当上了小八路,也开始了自己不可限量的艺术生涯。
高如星多才多艺,人又聪明,加入剧社后开始学习拉大提琴、敲鼓、指挥、跳舞,也创作和表演了不少秧歌剧、快板剧、活报剧,演出效果热烈。他最爱的还是唱歌,曾对战友们说,小时候,他一边放羊一边高声唱民歌,听歌声在四野回荡,有一种占据宇宙空间之感。
1947年,战斗剧社被改编入晋绥边区的宣传队,剧社成员魏风创作了话剧《刘胡兰》,当时,歌剧《白毛女》正到处上演,剧社领导安排高如星等人将话剧改编成歌剧。歌剧《刘胡兰》以晋中民歌音乐为基础,上演后引起轰动,“数九寒天下大雪”等唱段从此广为人知。1949年,北平解放后,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由高如星任乐队指挥、演出歌剧《刘胡兰》,获得巨大成功。
1949年10月,高如星带领战斗剧社成员跟随贺龙入川解放大西南,在重庆解放后,战斗剧社与二野文工团合并为“战斗文工团”,高如星仍为乐队指挥。
1950年,他开始了歌曲创作,作品《藏胞歌唱解放军》在全军文艺汇演中获奖,此时他才21岁,只有小学文化,不但能担任大型管弦乐队的指挥,还在作曲上屡有佳作,不得不说是个音乐史上的奇迹。
此后,高如星曾前往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沿阵地演出。1954年,他随战斗剧社全体团员前往北京,被改编为总政文工团,高如星仍任乐队指挥,这个放羊娃出身的苦孩子,在八路军和共产党的栽培下才有了辉煌的艺术人生。
1957年,随着军旅爱情电影《柳堡的故事》在全国热播,主题曲《九九艳阳天》风靡一时: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十八岁的哥哥呀想把军来参
风车呀跟着那个东风转哪
哥哥惦记着呀小英莲
风向呀不定那个车难转哪
决心没有下呀怎么开言”
带有传统民俗气息的优美音乐旋律,将一对年轻人内心欲诉还休、互相牵挂的朦胧情愫渲染得婉转缠绵,既美好又细腻深沉。
《柳堡的故事》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第一抹柔情”,这柔情,也存在于欢眉大眼的“十八岁哥哥”与笑容甜蜜的“二妹子”充满期待的眼神之间,也存在于指导员饱含深情的画外音中,更存在于这支情感饱满、曲调悠扬的主题曲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九九艳阳天》这首曲子仍然被传唱不止,成为中国经典歌曲之一,更回荡在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底,为他们艰苦岁月的青春留下一抹值得回忆的柔美气息。
参考文献:《晋绥边区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