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镇川
苏家庄村民、汾州文化研究协作交流专委会副秘书长左家鹏先生,集三十余年搜集、收藏、挖掘、整理、研究历史、古公式、文物的成果,编撰了《苏家庄文史》。厚厚的一册,30多万字,内容包括古迹遗存、学术研讨、姓氏谱牒、百年教育、石刻碑记、文书汇集等,披露了孝义市苏家庄鲜为人知的历史珍闻、珍藏印鉴、楼庵庙宇、寨宅街道、诸家姓氏等等,可谓包罗万象,洋洋大观,具有丰富的可读性和珍贵的人文历史价值。
在认真翻阅这本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书册时,惊异地发现了“金苏家庄银宋家庄”这句民间评语,顿时眼前一亮,马上想到,金苏家庄何以为金呢?顺着这一思路读下去,于是,眼前展现了一幅金苏家庄的金色画卷!
苏家庄具有皇家的气息
苏家庄现有一座建筑特殊的寨子,厚厚的寨墙有十六七米高,里面建有几十间砖木窑洞,寨子里有复杂的地道网,寨子南端建有关公庙守护,寨门铁裹,垛口砖包,盖角楼,通水道,整个建筑,甚是威严。几百年来,人们对寨子何时、何人所建,为何而建,都是一个谜。直到2010年,村民左家彪在修复祖遗老院时,无意中挖出一块石碑,经清洗辨认,方知此碑为明崇祯10年庆成王后裔建筑寨子的《寨志铭》。
庆成王朱济炫,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嫡孙。明永乐年间,庆成王封地汾阳,其中一支宗族住在苏家庄,建有多处宅院。这里遂成为庆成王食邑。明崇祯十年,为防李自成义军,为保生命财产安全,庆成王后裔朱新公式、朱新译等联合本村左姓,在村中择地建寨筑池。从明朝永乐至崇祯一百多年里,苏家庄为汾州府直属,全村免交皇粮赋税,一切行政事务归汾州府直接管辖。自明朝以来,苏家庄民情风俗、农商经贸等,受皇家气息和京城文化影响,富甲一方,成为流传中的“金苏家庄”。
苏家庄具有佛家的禅气
苏家庄之西北隅坐落着一座闻名遐迩的古寺——慈胜寺,为古汾州地区著名的禅宗道场,始建于唐 ,兴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整座寺院为东西走向三套院,寺内保存有明代彩塑佛像11尊,古碑12通,元代殿顶脊兽等。2013年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寺院建筑包括菩萨造像及寺内砖雕、石雕、木雕、殿顶琉璃脊兽等,栩栩如生,工艺极其精致。进入寺内,给人以一派佛界圣境之感。
有碑文描述了当年慈胜寺的巍峨壮观和香火之旺。“我汾郡城南乡,厥惟慈胜禅林,古佛道场,焚修福地。公式叶展竹窗之下,堂前灯火常明;钟声出翠靄之中,门外烟尘永绝。公式檀气直接九霄云表,大雄殿可容大众僧迦。两翼巍峩,尽皆琳宫公式宇;廊房洁净,果然精胜洞天。彼时钟鼓宣扬,缁流滴楚,真可谓里中佛公式。”如此一方胜境禅院,古佛道场,焚修福地,建在“背山面流,沟洫相连,庐井交集,人烟之辏”之“风景之丛”,不仅游览于此院的游人会忘却凡尘俗境,且佛学禅意熏陶影响近千年的苏家庄村民,也会心胸开朗,行善积德,安居乐业。如此说来,苏家庄为“金”,也便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苏家庄具有商家的财气
有一句著名的孝义地秧歌四六句子唱词:“苏家庄村真有名,四条街道七座门。奎星楼建到龙天庙,买卖做到包头城。”苏家庄村人,明清时期经商者众多。有名望的是西街的王家,南巷内的吴家,还有旗杆院的苏家。这些晋商大户,有自己的商帮驼队,买卖做到包头、库仑(即今乌兰巴托)、恰克图。他们在外发迹后,回老家建豪宅、开店铺。全村东南西北大街十字交叉,四街七门,布局方正,沿街布满高门深宅、商家店铺。民国时期全村共有牌坊院三十余处,民居五十余处。仅苏家庄东西一道街全长385米,有沿街17座牌坊大宅门,均为二进、三进,四进,牌坊院,过道院,二层、三层楼院。村中买卖字号很多,尤以德发农庄为最。德发农庄是晋商孝义帮中的一支劲旅。其东家郑万宁,拥有良田几百亩,是一座庄稼搅买卖的大型农庄。在新疆开设“大盛魁”字号,孝义城开设“万花同”,在本村开设当铺、日杂店铺,入股于汾阳“德义园”。
经商带来了经济发展,白银源源涌向苏家庄。于是,深宅大院纷纷修建,庙宇楼阁拔地而起。整个村庄,洋溢着真金白银的珠光宝气,说它为“金苏家庄”,也就不足为奇了!
苏家庄具有学家的文气
走近苏家庄,迎面而见的是文气斐然的古建筑——奎星楼。由我撰题“文脉恒昌”、由90老翁武岚根先生题写的这四个金色大字的匾额,苍劲秀雅。苏家庄之学家文气熠熠生辉。
《创建奎星楼碑记》曰:“奎星文昌斯二神者,风化攸关,儒林托庇者也,曷可不创建楼阁而崇典祀乎!”于是,在清·道光十二年修南门工程结束后,全村一致同意募捐善款,修建奎星楼。经一年时间,花费千余金,建筑完工。所欠债务,五年后,适逢夏秋丰收,全村按地亩捐资,完善了工程。可见苏家庄人崇典祭祀奎星、文昌善心之切。
奎星文昌,带来的是文脉的续继。且看苏家庄自古以来的文化教育。明、清时期,已有私塾、族塾;民国时期办过“师训班”;村里有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毕业于黄埔军校的、也有汾阳铭义中学、河汾中学毕业的。新中国成立后,村中设有小学。如今专科、大学、研究生毕业者大有人在。
2019年,在村党支部、村委会支持下,以左家鹏先生为首的26位村民,集资题词挂匾,使这一古老建筑,焕发新姿,并组建“奎星楼读书会”。几年来,他们依托读书会,把保护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特别是对苏家庄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并邀请专家学者研究考证,终而编撰完成了《苏家庄文史》这一煌煌巨著,对“金苏家庄”所以为“金”,做了全面的考证、诠释和注解。
令人敬佩的是左家鹏先生,一介农夫,初中文化程度,在村里也不是什么干部,但他酷爱文史,醉心于收藏。几十年来,凭着他热爱家乡并想为她做点儿什么的一股“冲动”,上下奔波,潜心着意,研究苏家庄人文历史,搜集苏家庄古迹文物,带头组织奎星楼读书会,孜孜不倦地延续着苏家庄的文脉。当他手捧《苏家庄文史》书稿,真诚地邀我作序时,八旬老翁为他感动,唯有细阅文稿,一字一句地撰文应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