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社会

当“垃圾分类” 成为每天必修课

□ 李海兰

“今天,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讨论稿进展怎么样?”

“建成区有物业的小区、无物业的小区、其它散户等垃圾分类工作如何推行?”

“建成区基础数据收集到什么程度?”

……

近日,你一言我一语研讨垃圾分类工作的场景已在离石环卫中心507会议室开展得热火朝天,每天的专题研讨竟成为他们当前每天的必修课,最热最火的公共话题。

为了确保今年垃圾分类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实施方案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该中心多次组织召开垃圾分类专题研讨会,扎实推进该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体系,提高离石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遵循生态、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作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举措,为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促进美丽建设、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而努力。

研讨会上,大家站在全区的高度,就科学设置机构、制定可操作性方案、费用测算、硬件设施、实施范围、资金保障、如何落实、垃圾分类宣传及数据汇总等方面一项一项、一条一条地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但是,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习惯之变,认同支持不易,付诸实践更难。推行垃圾分类工作,许多市民有困惑、有困难、有意见,再正常不过。无论是对“分类垃圾桶如何设置”“垃圾如何正确投放”的追问,对小区物业垃圾桶如何配备等问题,都反映眼下要对这件新事的上心用心。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次垃圾分类,人们热情正高,大家将热情转化为行动,依据各单位、社区执行程度参差不齐,在配置收集设施上,遵循“因地制宜、简单易用”的原则,采用撤桶并站、定时定点的模式,合理配置分类垃圾桶、收集亭、收集屋等收集设施。在完善清运体系上,基本配齐数量合理、标识规范、功能齐全的分类收集运输车和餐厨垃圾专用密闭收集车等收运车辆,建立完善高效的收运体系。依托“两网融合”,基本建成再生资源分拣处理中心,引入专业化的分拣设备、预处理设施,通过人工、机械等方式,对可回收物进行分类、打包,实现精细化分拣和全品类回收,推动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提升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率。在推动源头减量上,落实国家有关塑料污染治理管理规定,禁止或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利用。推行生态设计,提高产品可回收性。建立垃圾分类标识制度,逐步在产品包装上设置醒目的垃圾分类标识,鼓励和引导实体销售、快递、外卖等企业严格落实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有关规定。旅游、住宿等行业推行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餐饮经营单位倡导“光盘行动”,鼓励使用再生纸制品,加速推动无纸化办公。在确定运营模式上,建立市场化运作体系,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以及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相关内容,引导垃圾分类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医院。切实从娃娃抓起,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容,依托各级少先队、学校团组织等开展“小手拉大手”等知识普及和社会实践活动,动员家庭积极参与。发挥党员进社区先锋模范引领带动和街道、居委等基层组织作用,做好入户宣传和现场引导,推动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第三方组织、志愿者作用,参与垃圾分类治理;加大公益广告投放力度,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尽快让每个单位、每个小区、每个家庭都“动”起来,垃圾分类才能真正铺开。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关系未来。对于这场难打的“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具体地分解到“每一天”“每个人”,一起争当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者、宣讲者和推动者,做到“从我做起、带头示范,全员宣讲、全民知晓,齐心协力、全民行动”,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