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

让读书成为充实自己的选择

□ 卫彦琴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并呼吁:“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自那时以来,这个独树一帜、墨香洋溢的节日声誉日隆,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其宗旨和意义也逐渐深。

关于为啥要读书,听过无数个回答,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家国抱负,也有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个人打算。除了不同的人对读书的目的有不同解读外,不同的时代,对读书意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逃课,班主任让写三千字的检讨作为惩罚,检讨书要在班会上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读。他写到:“如果我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含辛茹苦的父母,对不起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对不起那些学费,对不起……”他列数一堆对不起的人和物,直到对不起星星月亮,唯独没有对不起自己。

在这个孩子眼里,读书是为了满足父母和老师的期待,这种期待,并不能激起他对读书认同和责任感。没有好好读书,只能激起他对父母和老师的内疚。他看不到读书对自己的意义,更没有读书的兴趣,读书从来不是自己的选择。读书只是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务,读好了是报答父母,读不好是愧对父母。自始至终看不到他对知识的向往和需求,当然也就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实,何止是未成年人,许多成年人也借口生活琐事多,很少读书。于他们而言,读书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只要不是工作必须,就懒得去读。优秀的书籍,是闪光的思想,是高尚的语言所构成的宝贵财富。它促使人们自己去思考,它为人类所铭记,所珍惜,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与慰藉。读书就像吃美味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一样,是文明社会里人生活的必须。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书中有我们在现实中接触不到的广阔世界,有我们靠自身力量无法抵达的精神彼岸,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引和帮助。尤其是在青少年时代,学校就是我们生活的主要场所,而学校又远离社会,书是打开外部世界的窗口,通过读书,能提高我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读一些好书,就是和智者交谈,与文明对话,能带来精神愉悦,素质提升。读书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记得有人说过“没有精神世界的人只是生存,算不得生活”。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认知到的世界,生命的乐趣和意义,就在于开拓广阔的精神世界。

宋朝的政治、文学家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是历经时间考验流传至今的妙语,托喻着丰富的社会哲理和人生旨义。开心的时候读书,是锦上添花;落寞的时候读书,能抚忧解愁。

若你脚下的土地,还不足以支撑你被世界看到的高度, 那书本便是可以提升你高度的垫脚石。读书不只是大学的敲门砖,也不是职场临时抱佛脚的选择,读书是我们有品质生活必备的选择。

朋友,读书吧,让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