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黄土地情思

□ 卫彦琴

风成水运、岩石风化、堆积而成的黄土是滋养我生命的食粮,“黄土悠悠百万年,草木郁郁牧牛羊。”黄土高原上星星点点的人家,是故乡熟悉的窑洞。一个个“半圆”的额头相聚在一起,为逶迤雄浑的高原注入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儿时老家的八孔窑洞就是爷爷带着父辈们,在故乡的黄土坡上挖出半圆形,再用黄土和泥脱胚、烧成砖,用砖箍顶接口完成的。一家人住进去,冬暖夏凉,非常舒服。 我们这些村里孩子土里生、土里长,与黄土有着很深的感情。小时候,我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总喜欢随手抓一把柔软的黄土捏来捏去,绵软的黄土握在掌心里,散发着幽幽的泥土气息,真的沁人心脾、让人心安。我的许多玩具都是土雕泥捏的,用干土疙瘩雕刻一个小人和小动物或者用泥捏各种各样的过家家玩具,都是乐趣无穷的事。

村里老人都说,“小孩子接触点土,长得快。”我们饿了摘路边树上的枣儿吃,从来不用洗, 对着枣吹一吹土就放嘴里,应着故乡的老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一个个长得健康活泼。走累了,找个黄土坡一屁股坐下,站起来的时候,拍拍屁股就走了,身上带点土没啥还是福气呢。就连身上、手上擦破点皮,都是赶快抓一点土摁住,据说这不仅止血,还能消毒。

春播时节,布谷声声。光着脚丫,跟着爷爷踩在松软的田垅里侍弄土地,也是一种快乐。记忆中黄土坡上的梯田,仿佛登天的阶梯,一级一级向上伸去。最喜欢一个人跑到梯田最高处,再从高处一级一级往下跳着跑,仿佛天地都在自己的腾跃之间,特别兴奋。

夏天到来,漫山遍野的绿意蓬勃向上。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田间、路旁,引得蝴蝶翩翩起舞。雨后,有蜻蜓在草木间跳跃,树木与草丛间的蝉鸣蛙鼓响在耳际,我们一群小孩子忙着捉蝴蝶、逮蜻蜓,笑着叫着追逐打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犹如漫山遍野盛开的山花,无忧无虑。

秋收时节,是土地里最繁忙热烈的时候。各种粮食、蔬果瓜果都成熟了,田间地头,大人们忙于收割庄稼、采摘果实。老百姓有句老话,“收不收,吃一秋”,就是说到了秋天,无论收获大小,都是不会挨饿的。这时候人与土地是分不开的,人侍弄土地,辛勤耕耘;土地生长庄稼、瓜果,回报主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腿泥,忙忙碌碌,斗转星移,每个日子都充实而温馨。

冬闲时令,黄土地上的人停下了忙碌的脚步,享受着清闲的时光。他们都躲在自家的土窑洞里,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其乐融融。户外,雪花飞扬,群山和沟壑披上银装,一片静谧。雪的洁白与柔美,轻轻飘落在山峦、房顶、庭院……这雪与土,素与黄,柔与刚,交织成使人兴奋的一团火,幻化成古老而质朴的油画,令人赏心悦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黄土,养育了一辈又一辈勤劳善良的乡亲父老,他们用一口地道的方言,土里土气地传达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爱,用艰辛的劳作,诠释着故乡人憨厚、纯朴、豁达的胸怀与吃苦耐劳的创造精神。 从小在大山里生活,与土为伴的村里人,就像把根扎在土里的庄稼,浑身上下带着泥土的质朴和憨厚,他们把泪水、汗水洒在土里,把喜怒哀乐种在土里,他们的命运与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走多远,都希望能落叶归根。

长大了,外出求学,在城里参加了工作,只要回乡,总是喜欢爬到高处,眺望远方。对着那些“重峦叠嶂”和“沟壑纵横”,忍不住惊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壮。一幅古老而崭新的黄土高坡画卷,绵延着浓郁的乡情、乡韵,让我的遐想生出万千翅膀,亲吻故乡的每一寸土地,飞临故乡的每一方仙境。

憨憨故乡人,悠悠故乡情。一代又一代农村人,在与黄土打交道的过程中积淀出对故土的一腔深情厚谊。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唯有脚下的这片热土,永远存放在心中。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我们灵魂的皈依,魂牵梦绕的家园是我们难以割舍的梦想。有多少山里的孩子,像展翅的小鸟一样飞往大江南北,怀揣理想翱翔于人生的广阔天地。然而,天堂里不仅有瑰丽的幸福,也有数不清的辛酸。

“归来吧,故乡的云……”漂泊到山外的世界之后,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故乡额头,家乡一草一木正翘首以待一场春风的脚步,等待着这片热土的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