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长绵
一身棉衣老农样,额头沟壑写沧桑,
见人如见《太阳出》,人民作家光环亮。(1)
马烽大名响当当,小说优秀电影棒,
革命资历“老延安”,功底扎实笔铿锵。
握手摸到执笔茧,听话满耳陈醋腔,
革命生涯几十年,依然山西一老乡。
和蔼可亲满脸笑,鼓励话语暖心房:
“艺无止境”靠追求,“业精于勤”惜时光。(2)
谈古论今说经验,举一反三讲文章,
推心置腹传帮带,字字句句情深长。
娓娓道来话语亲,无不散发哲理光,
戏将笔杆喻钻杆,生活就是一座矿。
毫不掩饰剖自己,也有苦恼与惆怅,
人生在世多劫难,笔耕不辍靠坚强。
旁征博引张嘴来,古今中外信口讲,
不知马老头脑里,多少珍宝其中藏。
生活就是大海洋,双眼张开捕捞网,
深入浅出蕴哲理,三十年来余味长。
融进生活大海洋,谆谆教诲耳畔响,
只要身心两投入,笔下自有好文章。
合写剧本啥诀窍?二老听罢笑声朗:
“我俩如同臭皮匠,也顶一个诸葛亮。”
闻听我是辽宁人,马老带头鼓起掌:
“千里迢迢为兴晋,抛家别母品高尚。”
七嘴八舌讨诀窍,马老语重且心长:
“创作之路无捷径,唯靠勤奋N次方。”
拜见马烽孙谦后,遗憾没有留影像,
每每说给朋友听,心情激动却一样。
不是没有留影像,集体照片有一张,
虽然隔着几排人,远远相望也荣光。
马老大作早拜读,各种文艺杂志上,
文笔生动《韩梅梅》,刻骨铭心未曾忘。(3)
大作每每读一篇,心中常留深印象,
不仅情节感动人,更喜艺术感染强。
“三年”“火焰”“年轻人”,大作面世影响广,
天南地北争相传,圈里圈外同夸奖。(4)
快手多面早闻名,经典篇篇济世长,
当代中国文学史,马烽一页闪光芒。
注释:
(1)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人民作家马烽是在1985年3月召开的孝义县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届代表大会上,《太阳出》指马烽的小说代表作《太阳刚刚出山》。
(2)拜见后,我俩请求两位大家在笔记本上给题了词,马老给我的题词就是“艺无止境,业精于勤”。
(3)1952——1955年我在锦州读初中时,在学校阅览室里,读到马老的多篇小说,其中印象最深刻至今记忆犹新的就是那篇书信体的小说《韩梅梅》。
(4)指马老的作品《三年早知道》《扑不灭的火焰》《我们村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