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我国最鲜亮的底色,特别是在当年女英雄刘胡兰血染的地方,这种底色显得尤为鲜艳、亮丽。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发生在刘胡兰家乡——文水县的红色故事。
红色歌曲忆初心
红色歌曲,是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它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它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及革命初心,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随着党中央发展红色文化春风的吹拂,文水大地群众民间文艺活动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文水县老干部艺术协会把唱红歌、演红歌,当作一项使命和责任,制定了“以红色的歌曲激励人,以优美的歌声打动人”的办会宗旨,先后排练出了《幸福中国一起走》《中国新时代》《歌唱祖国》《祖国颂》《歌唱英雄刘胡兰》《党啊亲爱的妈妈》等三十多首大合唱红色歌曲,在全县进行了多次演出。
2020年以来,他们在张四平老师的精心辅导下,还排练出了四个声部、难度较大的大型声乐史诗《长征组歌》,并请国家原战友文工团的武茂元老师给会员们做了现场艺术指导,从而提升艺术水平。在县专场演出后,观众掌声不断。《长征组歌》的演出,使观众看到了革命道路的曲折、艰难,加深了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
以退休妇女干部为主组织的红歌会,是一支主题鲜明的团队,她们和群众民间艺术协会、民乐队、合唱协会一道,唱红歌、演红歌,先后下农村,入社区,给群众送去了道道精神大餐。
挖掘资源勤宣传
文水是女英雄刘胡兰的家乡,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文水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积累了宝贵的红色资源,为了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下一代,县关工委专门下设“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办公室”,“红色文化宣讲报告团”,组织了一些热心红色文化公益事业的老同志、志愿者,形成一支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收集、宣传的志愿者队伍。
为了深度挖掘抢救革命史料,县关工委主任王忠彦亲自带领志愿者,先后对县域内具有红色文化历史渊源的刘胡兰村、康家堡村、西城村、北辛店村贯家堡村进行了社会调查;拜访了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离休老干部;走访了革命烈士的后人,以及20多位抗美援朝烈士亲属,收集过去的革命战斗故事。
原政法委书记刘五一编写了25万字的《英雄故土》一书,王学礼局长撰写了40万字的《孙谦的如影人生》,白尚立撰写了15万字的《西城村红色沃土》,志愿者张小明撰写了40万字的《文水游击队》等史料,供人们了解文水革命历史。文水籍在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成学文,历时三年时间收集资料,编写了《胡兰花: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纪实故事》一书,共25万多字,以纪实文学的体裁形式,记述了刘胡兰民兵班从1964年成立以来,刘胡兰民兵班一系列生动鲜活的红色故事。这些红色书籍出版发行后,深受人们的喜爱。
康家堡村是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马西乡的一个边远小山村,抗战时期,这里是一条连接延安与太岳的红色秘密交通线,革命战争年代是文水县的一个红色根据地,也是文水县委的驻地。刘少奇曾在村里住过,贺龙司令员曾在这里指挥过战斗。这里现存有八路军后方医院、后方织布厂、八路军粮库、八路军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遗址十多处。
文水县委、县政府将康家堡列入了红色旅游开发项目,相关部门着力推动鼓劲,修复了文水县委旧居、皮影屋、民宿窑洞、教育研学会堂等,建起了康家堡
红色文化育学生
校园文化、校园教育,直接关系到下一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曾获得吕梁市道德模范的众成中学成绛卿校长同其他校领导一道,首先从抓教师的素质入手,要求教师要在立德固本上狠下功夫,挺起“丹心育人”的精神脊梁,做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和服务者,做学史崇德、“丹心育人”的模范实践者。
同时,在抓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上,重点抓德育教育,让雷锋进校园,进教室。在校园制作了学习雷锋专栏,讲雷锋故事,制订了《学习规划》《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众成中学荣辱观》,并且,张贴在教室、校园版面上,让孩子们耳闻目睹,内化于心,严以律己。
校园内还利用广播喇叭表扬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还办了校刊小报《众成之光》,刊载励志名言、名篇,传承红色基因;利用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增强全校师生“听党的话,跟党走”的信念。
校园红色教育,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想,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事迹层出不穷,为全县的中小学教育树立了一面鲜红的旗帜。
红色事迹鼓舞人
红色文化风行文水,它变为一股春天的热流,涌向广袤的田野,流入人们的心田。
县武装部贾锋耀,以雷锋精神为楷模,见一家起火后,只身冲入火海,一口气扛出六个发烫的氧气瓶,防止了一场氧气瓶爆炸引起的更大灾难;他曾勇追歹徒,为群众夺回了被抢的皮包;他一个人爬上30米高的铁架,解救下寻短见的妇女……
贾锋耀曾因见义勇为,先后4次受伤住院;曾自费掏出8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126人,帮助群众处理涉法问题15次;参与救死扶伤21次,参加地方抢险救灾21次;他发起组建了爱心接力团,扶贫帮困,累计捐资10万余元,资助了贫困户脱贫。
贾锋耀组织的300多人的学雷锋爱心接力团成立几年来,自筹资金2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80余人,学习用品超万件;帮助群众处理涉法问题30余起,参与救死扶伤40起,救助受伤群众68人,参加地方抢险救灾27次,为近500多名困难群众捐赠棉衣、棉被等慰问品等。深入到学校宣传雷锋精神和胡兰精神80余次,直接听众3万余人(次)。
红色文化志愿者协会是一股具有活力的新生力量,去年成立后,在会长张小虎的带领下,会员发展到190多人,志愿者扩大到600余人,人员遍布到全县各个乡村。会员们利用他(她)们自己集资的钱和会费,给困难家庭送去了粮油等食品。
特别是在抗疫期间,志愿者们奋勇向前,轮流上阵,冒着夜晚3度左右的寒冷气温,分布在全县胡兰大桥西口、开栅高速路口、文水与平遥县交接处三个偏远的检查站口,昼夜值勤,严防死守,测量行人体温,检查行人行程……
在当年女英雄刘胡兰等一批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文水县这块土地上,人们正用红色播撒种子,用红色感受初心,用红色奉献青春,用红色净化着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