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临县青年刘卫军给吕梁山革命博物馆捐赠的这个马鞑子说起。2016年5月2日,一个叫刘卫军的临县青年打来电话,说他的叔爷爷早年参加八路军,在执行任务中被日军抓获,英勇不屈,被残害致死,到如今,在当地烈士陵园和民政机关却找不到姓名。询问馆长能不能帮忙查找一下有关他叔爷爷的史料记载。接到电话后,高宇峰馆长很兴奋,他立即意识到这或许就是一位在吕梁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无名英雄。于是立刻带领工作人员前往临县曲峪镇大刘家洼村。一见面,刘卫军就拿出他整理的文字材料,讲述了他叔爷爷的故事。随后我们又走访了当年了解此事始末的高瑞英、刘奇恩、刘国银等几位老人。
他的叔爷爷名叫刘志宏,小名贵宝,兄弟四人,排行老二,自幼习武,有一身家传的好功夫。1937年9月,贺龙、关向应、周士第率一二○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三五八旅张化平部留驻临县。刘志宏就是在这段时间报名参军的,当时他约十六七岁。据村里老人说刘志宏每天早晚在碾盘上练武,一个凌空翻落地,能连打空翻几十个。因他生性机灵,又有武功,到部队后被选拔成了侦察兵,没过多久就升任了连长。牺牲时年仅20岁。
牺牲前夕,刘志宏正在家里养伤。没想到伤未养好就接到命令,要他深夜从临县赶到几十里外的日军据点进行侦察。当时一共去了三名战士,不料刚刚翻墙进入就被岗哨发现。刘志宏迅速撤离,但两位战友因滞后一步,发出呼救。刘志宏立即翻墙回救两个战友脱险,但他却在撤离时因天色过晚,不幸跌入石灰窑中被俘。
刘志宏被五花大绑,捆在了柱子上。为了防止逃脱,日寇挑断了他的脚筋,然后用尽刑法对他进行拷打折磨,威逼他说出侦查意图和八路军驻防情况。刘志宏宁死不屈,拒不回答。日寇恼羞成怒,企图再用摧残身体的办法逼他就范。但刘志宏依旧守口如瓶。日寇绝望了,随着一声叫喊,几把刺刀同时捅进了刘志宏的身躯。一个英雄侦查连长就这样被鬼子杀害了。
刘志宏牺牲的消息传出后,驻扎在临县城的八路军部队迅速展开营救,找到刘志宏的尸首后,刘志宏的惨状震惊和激怒了所有人,双眼和身上的血窟窿只好用白布和棉花一点一点的填补起来,身躯也早已不成人形。只好用白布一层一层包裹起来,并专门打制了一副厚厚的棺材。兵站战士和沿村百姓硬是用肩扛手抬的办法,一村接一村,一手倒一手地将棺木抬回到了几十里外刘志宏的家乡大刘家洼村。刘志宏母亲听闻噩耗后踉跄着赶到现场,周围人拦也拦不住她,硬是一把推开了棺盖,要看儿子最后一眼。只听到一声撕心裂肺的“贵宝……”便昏死了过去。后来气虽然缓过来了,但从此留下了长一声短一声地打嗝的毛病,直到她去世都没有治好。从此刘志宏母亲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到地头,是在做军鞋还是纺棉线,人们都能远远就听到她那长一声短一声的打嗝声。
从此,每当刘志宏母亲打着嗝,从村里走过时,男人女人们便纷纷让到两边。每到这个时候总有一些还不懂事的小孩子就要问大人,老奶奶怎么了,为什么一直不停地打嗝?大人便会含着泪开始讲好后生刘志宏抗日牺牲的故事,讲老奶奶是怎么得上这个病的故事。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一代又一代,讲述着刘志宏和他母亲的故事。刘志宏成了村子里顶天立地的传奇英雄,他母亲成为天底下最刚强、最让人起敬的母亲。再到后来当村里人知道全吕梁为了中国革命胜利,曾牺牲儿女3万余人时,便又有孩子吃惊地问,妈妈,吕梁有3万个妈妈都跟老奶奶一样在不停地打嗝吗?于是便有女人哭了开来,男人流出了眼泪。
刘志宏的侄孙刘卫军也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在他很小时候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时很震惊,没想到一个像小说和电影中一样传奇的大英雄就是自己的叔爷爷。从此叔爷爷的身影便住进了他的心里、他的梦里。
青山有幸埋忠骨、英烈无名亦流芳。经过深入走访后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解放后,人民政府并没有忘记为国捐躯的烈士刘志宏。上世纪60年代,民政部门认定刘志宏为革命烈士,曲峪乡政府人员将一块写有“革命军属”的金字大匾挂在了英雄母亲的门前,他的母亲也按烈士家属待遇每月领取抚恤养老金。高宇峰馆长了解到这个故事后,深受震撼,于是将刘卫军捐赠的刘志宏的遗物马鞑子展出在博物馆里,我们也开始一遍又一遍,一人又一人地讲述着刘志宏和他母亲的故事……
(本版文、图均由吕梁山革命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