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中秋节感怀

□ 卫彦琴

临近中秋节,我拿起手机看到友人发来信息“月是故乡明,晋外无乡趣”,顿时激起了我的节日情思。我能想象他人在异乡,月圆人不圆的期待和失落,不禁对着天空中的一轮圆月,思绪万千……

恍然间我又回到了童年,又回到爷爷奶奶家的土墙土院子里,蓝天白云下,我无忧无虑地满院子疯跑着玩。奶奶在屋檐下泥起小火炉,架上铁鏊子,周围的邻居也陆续端着面盆赶来,准备一起打月饼。火炉里烧着早就备好的焦炭,不一会,火苗就旺了起来,把炉子边上潮湿的泥巴烤干了。爷爷用热油把白面炒了,再加凉温的开水和好,看着黄色的面团就看到了稣香的月饼皮。饼馅是红糖白糖,加上炒熟的芝麻花生,拌在一起就能闻到香甜。

等到用面包了馅,放在月饼模子里脱出来,排在案板上,我就已经等不及开始舔嘴唇了。终于等到把饼子放到了鏊子上,还要耐心等待几分钟后,把上色的月饼放到火炉里的土台阶上翻烤,最后才能出炉吃。这时候,我看着女人们被火光映红的脸上,跳跃着幸福的希望,仿佛今后每天的日子都这般香甜。现在想来,月饼,是明月吐出的相思,咬一口,香甜中夹杂着某种失落了的美好,是儿时那满院子弥散的月饼香,让今天的整个记忆都丰满起来。

现在每到中秋,还会偶尔看到小镇的街巷里,有妇女们围着小火炉忙碌的身影,但打月饼的人大多吃不出月饼的香甜,只是在延续一种习惯,呵护一种传统。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承着古老的民族传统,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期盼幸福团圆的热烈愿望。

圆月与月饼,圆的是浓缩在季节里的成熟与收获,甜的是聚焦在亲人眸子里的团圆与欢乐。正如神话里嫦娥的寂寞,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而升华,演绎成月圆人团圆的期盼。这种期盼注入古今文人笔端,流淌成耳熟能详的动人旋律: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清新自然的笔调牵动了多少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又以饱含哲理而不失浪漫的语言,推开了豪放而阔达的意境,给人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感染和健康灵秀的美学享受。

月缺月圆,年复一年,分合难遂人愿,人世间充满温馨快乐的同时,又多了几份思念与惆怅。但世间的悲欢离合,正如这中秋天空的朗朗明月,历经寂寞,穿越黑暗,战胜孤寂,走进圆满,给了我们胸怀千秋,放眼未来的鼓舞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