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天高露浓。找一个盘子摆上月饼、核桃、苹果、梨,葡萄等,沐浴着皎洁的月色,一家人边吃边赏月。那种场景感觉特别的温馨。
每年到了中秋前后,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时月下的场景。那时候的节日,总是带着庄重,一板一眼地在农历中行走。不像现在,每天都是过节的感觉,没有一点儿节日的气氛。
那时,中秋节的前一两天,小城里的人们就开始忙碌了,从配料,到加工,大家伙真是忙得不亦乐乎。月饼馅里有核桃仁、红糖、白糖、瓜子仁,吃到嘴里香香甜甜,忍不住咬了一口又一口。
核桃仁是月饼馅里最重要的成员,是从自家核桃树上摘下来的,去了外壳,一颗一颗剥出来。之后架一口铁锅,锅底放少许玉米面,待锅热之后将核桃仁放置其中进行翻炒,这样加工出来的核桃仁有着琥珀一样的颜色,看着很是漂亮,吃到嘴里别样的可口。
有时糖放多了,吃月饼的时候会烫到嘴巴,于是聪明的主妇们就会找一些干馒头片用擀面杖压碎,或者一小碗干面粉蒸熟之后搅拌在月饼馅里,这样吃起来就不会被烫到了,效果特别的好。
那时候烤箱还不是那么普及,人们都是在炉子上烤。有炉子的,大家就互相帮衬着,今天给这家打,明天又给那家打。毕竟不是专业的,有时烤出来的月饼要么火候不到,要么差一点就烤焦了,硬邦邦的,咬一口牙都震得嗡嗡响,可是谁又会在意这些呢!大家伙像一家人一样亲密地生活着,相处着,这种可贵的邻居之情至今让我感动不已,无法忘怀。
不一会儿的功夫,热乎乎的月饼就出炉了,咬一口,香甜的美味便在舌间萦绕开来。吃着自己动手做的月饼,感受到的竟是一种收获的喜悦,这或许就是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吧。
不过儿时的我最喜欢的还是拜月的那种仪式感,先是净手焚香,之后在果盘一边双手合十,磕头祭拜。那时年幼,不知道拜月有着怎样的解释,只记得抬头望去,明月如盘,清辉洒了一地,仿佛月饼也带了虔诚,吃得时候便也多了一些庄重。
如今的月饼种类繁多,包装精美,可我却再也找不回童年的那种味道了。不同的年代造就了不同的月饼,只是不论时光如何变迁,最难忘怀的还是记忆中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