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挖掘优秀德育文化 锻造廉政干部队伍

——试论家训家书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李大斌

家训家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的“族内法规”,具有规范、调整族内成员的行为和关系,起到扬善、惩恶及扶危济困的作用。家训家书,擘画了家族的奋斗目标,规定了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反映了家族的荣辱观念,呈清了违反家训家规的处治办法。

数千年的历史演进和文化积淀,在交城这方圣土之上产生了诸多名门望族,涌现出许多循吏能臣。他们恪遵家训家书,奋发读书。做人则忠厚孝道,敦亲厚友,低调为人;为官则谨慎用权,孜孜不倦,心怀黎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姓名、事迹彪炳史册,光耀千秋,历久弥新。

一、家训

(一)狐氏家训

春秋战国时期,封国在交城山域(狄国)的晋国大夫狐突(?—前637)以“子之能仕,父教子忠”之家训而义贯长虹,也因秉持“教子不贰”之大义而慷慨赴死,树立了“生为人杰,死乃鬼雄”的“忠义”之精神。其子狐毛、狐偃,尊父命护佑重耳(前697—前628)流亡列国,历经十九年的颠沛流离、忍辱曲折。公元前636年春,重耳复国,是为晋文公。身拜将军的狐毛、狐偃出生入死,取得城濮之战大捷,成就了文公复兴、春秋霸业。缔造了交城文化“义薄云天”的特质内涵。

(二)常大忠撰联

常大忠(1620—1670),字二河,交城县阳渠村人,历任四川梓潼、安徽潜山县令、保定府同知。常大忠清廉正直,甚得民心。顺治十八年(1661),他自撰一副法堂楹联:

“赃官贪婪,将图富也!孰知子孙不贤,以一掷弃千金,枉自遗百年唾骂;

良吏清操,岂徒名哉?实痛小民疾苦,守三年如一日,难尽保万姓平康!”

康熙元年(1662)又为黄土仓撰一楹联:

“不免催科,须知颗粒皆民命;

何能抚字,但恤涓埃亦惠心。”

联语间饱含约己爱民之心。

(三)院落家训

交城现存众多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院落,街门走马版多为木板装修,其上镌刻“家训”,言简意骇,少则两字,多则四字,以三字为常见,反映了该宅院始建者的治家为政思想,是流传百年之家训。诸如:

一善。一种善行;一种美德。《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颖达疏:“得一善事,则形貌拳拳然奉持之。”

敦伦。古人讲究“敦伦尽分”。“敦伦”一词最早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故其心舒。”

谦受益。《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安汝止。语出《尚书·益稷》“安汝止,惟几惟康”。

光裕第。语出《国语·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

德务滋。《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寿而臧。出自《诗经·鲁颂·閟宫》中“万舞洋洋,孝孙有庆,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

履谦。一言一行要谦虚诚信。履,实行,遵循。

慎俭德。要重视节俭之德,此为儒学的修身齐家警句。

承启第。承继前辈的积累包括祖德勤和俭,通过后世努力并发扬光大。

务我本。尽力做好我该做的事。

还有,“乐善家”“思余步”“积善第”“世德第”“滋荣第”“三辛声”……

二、家书

(一)解一经戒子孙词

交城城内道德坊人、明代云南广西府知府解一经(1478—1572),名重先朝,德崇闾里。但他仍“恐身后子孙屈士夫之笔妄嘉润色,徒为览者笑,愈增死者羞”,故于生前自撰《亚中大夫解月川子自撰墓志并戒词》。他自认为“成家愚性,未免偏执已见,或用刑太过,或问事亏人,不能如吾祖、吾父积德以裕后昆也。乃天地间之弃物,名教中之罪人。虽有小廉,曲谨何足道耶?……他日小孙有成立者,若读此,其而有所儆也。夫其而有感也夫。”

《亚中大夫解月川子自撰墓志并戒词》中,解一经特以“戒子孙词”告诫子孙,其过世之后,“丧具称家之有无。又曰:无财不可以为悦,不许依俗布司、伴灵、数七、饭僧,亦不练、不槨,止松材一副、纸幡二十对、翣四、布功一、锦被棺罩一、红绢铭旌一,原执事六件、伞盖一柄,亦足观羙矣。事完即葬,勿老远亲,勿设路祭,勿点神祖。发丧时用僧、同鼓乐导引可也。”

(二)李之奇家书

清代顺治时,交城人在朝为官者中,显赫者首推御儿干殿下、监察御史李之奇和刑科给事中武攀龙。一年,武给事家人择址城内崇儒坊(康熙六年并甲,称西隅坊)正街北侧新建府邸,欲借机多占些地方,以大宅院,以壮观瞻。恰好这块地方为东邻李御史家所有,其家人也正作擘画准备修建。在李御史家人劝助武给事家主事人无效的情况下,遂修书一封,派家人快马赴京城向御史禀报。李之奇接到家书,在了解情况后,提笔回信,写到“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李御史家人接到回信,遵照御史嘱托,让出三尺地方,以敦睦邻友好。武给事家主事人见贤思齐,也退出三尺。终至形成了六尺之巷,方便了人们的通行。因李之奇府邸居六尺巷之东,《易》云东方为“青龙”;武攀龙府邸居六尺巷之西,《易》云西方为“白虎”。交城人盛赞李、武两家:“龙虎相让,百姓沾光。”遂将该六尺巷命名为“龙虎巷”。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弘扬了李之奇、武攀龙的桑梓情怀及以百姓民生福祉为重的高尚情操,是敦睦相邻为尚的楷模。

(三)郭萱给女儿取名

革命烈士郭萱(1914—1940),交城县城头村人,193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交城县人中的第一位共产党员。1940年初,郭萱担任工卫旅政治部民运科科长,为抗日根据地开展物资筹措、转运工作。郭萱深知自己使命光荣,任务重大,所处的环境及其危险,抱定了时刻为国捐躯的坚定思想。在女儿出生满月之日,郭萱在女儿的一顶帽子里面,坚定地用中文写下了“胜男”,用英文写下了“争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这两句话,为爱女取名,希望她能像男孩子一样茁壮成长,争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9月的一天,郭萱被日军抓捕而牺牲。

(四)燕居谦书信

1990年6月,交城县志办主任燕居谦(1933—1991)从北京看病回到交城的当天,就给中共交城县委写了一封申请(书),要求三摆脱(家庭、社会、事务)、一集中(集中精力总纂县志),搬到卦山脚下文昌宫里,专心修志。他对孩子们讲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小家与大家的关系,要求他们处理好邻里、家庭等各种关系。他要求孩子们,遇到问题,看谁说得对,谁说得最接近真理,最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就按谁的办。大大小小的事情你们都要想着别人,想着国家,我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集体,为国家。你们应当理解爸爸的心。

1990年6月23日,燕居谦搬进卦山文昌宫编纂县志,给县志办的同志们写去一封信,信中说:“难关已经突破,曙光就在前头,我要与病魔作最后斗争,在死神召唤之前,完成全部总纂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