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麻花匠

走进历史的两个行当

□ 韩长绵

麻花匠是指靠麻花技术为生的匠人,曾经走红于解放前以及建国之初的那几年,后来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就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所谓“麻花”就是为农村纺织的土布染色添花增美的一种技术,那时候农村人买不起机器织的布更不要说买花布了,但农村人也一样爱美呀,尤其是被面褥面之类,一麻颜色多难看啊,于是顺应这个市场麻花匠人就应运而生了。简单地说,就如同现在的刻写大标语一样,先用硬质的皮革刻制模子,与剪纸相类似,刻制出不同的花色图案以供选择,届时在染布前用胶水搅拌好的石灰膏,涂抹置于白布上模子的镂空处,待晾干附着结实之后才能放入染缸中染色。经过一段时间的染制,白布上已经着上需要的颜色了,而那各种各样的图案由于都沾满了石灰膏,并没有染上颜色,只要将这些石灰膏去掉,就显现出来仍是白色美丽的图案了,如同花布一样,统称为麻花布。

所以,当好一个麻花匠也不容易,不仅熟练地刻制好看的模子,还要精通石灰膏的配制以及涂抹技术,哪一个环节不到家都会出现质量问题,不是花色模糊就是图案残损,弄不好还要赔人家的布料,那才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呢,这也就是干得了此活的人才奇缺的缘由。荣幸的是我们村里就有一个麻花匠,我那时虽只有十来岁,但从大人们的唠嗑中常常听到羡慕人家的话语,就凭这一门手艺,他吃遍十里八村,聚财四面八方,成为远近闻名的殷实人家。

解放以后,国家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提高,农村也不例外,机织布花布很快就普及起来,麻花布再也没有了市场,麻花匠自然也就无人所需了,到现在这一门技术恐怕早已经绝迹失传了。我家最后的一床麻花被到前几年才彻底不能用,随手扔掉了,如果留到现在多好,说不定还能当作申报“非遗”的一件实物哪。

游学人

你听说过还有“游学人”吗?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摇头说不,即使步入老年但年龄在70岁以下者对这个问题恐怕也是一头雾水。何为“游学人”?简单地说,就是走村串校卖学生所需文具的人,在1949年建国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建国后的三四年里也有靠此业谋生者,主要活动于农村,但是后来随着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立与逐步形成网络,“游学”的行业也就被取代而自生自灭了。

我是解放前夕1947年上的学,所以对“游学人”和“游学”行业就非常了解。那时候,上学所需的课本、笔墨纸砚等一应文具都靠从隔三岔五背着“钱搭子”而来的“游学人”那里买到,他的“钱搭子”就是个“宝葫芦”,那里要什么有什么,除了文具之外,还有儿童玩具,还有小食品,如糖果之类应有尽有。所以,“游学人”的到来特别的受欢迎,他给学生和家长甚至老师都带来了方便,省去进城赶集的麻烦。

一个“游学人”要跑十几二十多村子,跑完后再从头来,如此循环往复,一年四季足够他忙活的了。他所卖的东西都是从城里批发的,然后零卖出去,赚个差价辛苦钱。他们就是当时活跃在农村的小生意人,靠跑腿养家糊口,虽然没有大出息,却也是国计民生“生物链”上离不开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