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历史不会忘记为国牺牲的无名烈士

——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芦则山战斗调查小记

□ 闫卫星

秋末冬初的清早,在方山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任职的胡静兄接二连三来电,让协调去来堡村做一个红色革命题材的田野调查。

来堡村是方山县北武当镇的重点发展村之一,也是“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故里。与河庄村、韩庄村、下昔村、武当村、庙底村、新民村相邻。全村257户896口人,大部分村民以务农为生。近年来,在北武当镇打造旅游名镇的牵头下,来堡村也着力打造北武当镇旅游名村,现有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于成龙故居两个廉政教育基地。

位于骨脊山下的来堡村地理非常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地曾多次设寨筑堡。抗日抗战时期,来堡人民在中共离东县委抗日政府领导下,谱写了动人的历史史诗。1941年到1945年四年的时间里,在离东县委领导下,来堡人民与一区(阳坡村)、二区(千年里村)、三区(鸦儿崖村)军民团结一致总动员,与敌人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几百次袭击战、伏击战、阻击战、反击战。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离东县委(常驻今北武当镇鸦儿崖村)担负着护送往返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的高级领导指战员出境的安全保卫任务,也担负着运送伤员、粮食、弹药、物资和文件等艰巨任务。据资料记载,从八分区驻地古交关头村开始——交城——鸦崖——来堡(西岭上、马勺峁)——峪口——圪针湾(花家坡)——临县——延安,形成一条秘密的“钢铁走廊”。特别是离东县地下红色交通线来堡村与韩庄村相依的石虎山脉东侧芦则(泽)山,东山土焉战斗,六大队为保卫红色交通线全队牺牲,只有一位昏死复苏的幸存者。

1943年11月,陈毅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一路上突破重重封锁,历尽千难万险,经来堡村后山于1944年2月抵达吕梁境内骨脊山下,面对雄伟壮丽的吕梁山、骨脊岭,陈毅诗意大发,写下了《过吕梁》等三首诗作,至今在吕梁流传,其中的《过骨脊岭》如下:

我过骨脊岭,于此见吕梁。林深木亦茂,到处风雪扬。

雪积量腰短,冰坚铺路长。同行屡颠仆,我亦倒地忙。

山行四十里,遍体湿衣裳。村舍生新火,煮酒暖心房。

嗟嗟吕梁路,一片白茫茫。居民为我言:君等多吉祥。

顷间有骡夫,载重心惶惶。烈风卷地来,牲口倒路旁。

风推雪覆盖,人骡须臾亡。仅得抱尸归,至今哀满堂。

我闻居民言,惊悸逾非常。回忆晨间事,风雪何猖狂!

狰狞逞万态,其势如虎狼。失足判生死,稳步慎勿忘。

1942年冬季日寇“扫荡”后,加上1943年天年收成不好,军民被日杀伤无数,粮食和牲畜被抢,到1943年初,八分区根据地的面积缩小了90%以上。我抗日军民人力、物力的来源十分困难,干部、战士穿不上棉衣,吃不到油盐、蔬菜,营养严重不良,许多人患了夜盲症,部队的活动被局限于关帝山离东县(新民、来堡)周围狭小地区,延安通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的通道受到严重威胁。在这最困难的时刻,离东县委统一领导全县党政军民的对敌斗争,精兵简政,充实连队,加强基层,组织正规部队、当地干部、游击队、武工队、民兵共同对敌。

来堡村抗日力量与其他周边地区一起秘密开展工作,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线,伏击日军运输队,夺回物资,消灭汉奸武装,建立新政权,选出可靠人员担任村长,发展了地下党员和地下民兵,组成了我们自己的情报网,发动群众筹款项,做军鞋,送军粮,成为离东县抗日根据地的抗日名村,涌现出抗日烈士冯马驹等英雄人物。

1943年冬,我八路军120师358旅下属6大队集合120多位战士从交城红崖山经秘密交通线准备对敌战斗,当部队行军至来堡与韩庄交界处的芦则山沟底时,被提前收到汉奸告密的日军包围,此地三面环梁的有利位置被敌占据,且敌有断后火力。尽管被装进了“口袋”,但我军迅速组织反击,受地理位置处于低凹和武器的局限,在敌轻重机枪和掷弹筒、手榴弹等强火力的压制下,除一名叫郝玉明的战士昏迷滑落在一个雪坑幸存外,全大队120多人全部阵亡牺牲。

据来堡村于成龙故居文管员王四保口述:“听老人们讲,牺牲的烈士多为交城文水汾阳一带的人,大部分才20来岁,战后不久部队上来了人,大家看着惨烈的战场默默垂泪,都不忍下沟里去收拾烈士遗体,是我们村郭恩贵的父亲郭树清(小名囊则)下去收拾的,据当时在现场的老人回忆,他每规整一位,都要流着眼泪摸摸战士的头和眼睛,哽咽地说看这么年轻,恓惶的!”

王四保介绍:由于当时战事频繁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从芦则山沟底收拾上来的120多具遗体就地掩埋在芦则山口上,由于当时掩埋得不深,到2019年11月20日,王四保、李耀东等人与方山县寻找烈士遗骸志愿者李来平团队在此处寻找烈士遗骸时,仅找到6具遗骸。

烈士无名,风范长存,来堡村和韩庄村的人们每每提到芦则山这次惨战,都会和听众一道泪眼模糊,哽咽不止。战争淹没了他们的姓名,他们是谁?家在何处?还有哪些亲人?我们已无从知晓。

2022年11月上旬,在方山县领导的重视下,由方山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党工委委员、党政办主任胡静牵头,抽调于成龙故居文管员王四保、于成龙墓地文管员李耀东、方山县寻找烈士遗骸志愿者李来平、李任平,市直工委驻北武当镇工作队长高平,驻来堡工作队员高清华等人组成调查走访组,先后对来堡、韩庄、峪口等周围的知情人进行走访。

调查走访组查史料、访老人、勘墓地,试图拨开历史的烟云,寻求到萦绕心头疑惑的答案,现在唯一有价值的线索是,当时参战唯一幸存者郝玉明曾在峪口生活数年,后于1958年左右回到汾阳,现正在和方山汾阳两地的军人事务局查找线索,以期进一步还原战争情况。

历史不会忘记为国牺牲的无名烈士。烈士牺牲后,当地人民群众自发将烈士掩埋,有人几十年如一日义务为烈士扫墓,拔拔杂草、培几捧新土,清明节按当地习俗敬几杯家乡的酒,献一束寄托哀思的鲜花。近些年,国家又加强了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工作,让生活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的子子孙孙永远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