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瑜
当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打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十四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关于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有关部署,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项目建设,加强宣传营销,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共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9处、3A级旅游景区2处,正创建的5A级旅游景区5处,国家级名胜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经典景区50多处。依托农耕文化、古镇古村、田园风光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全市农村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态势良好,取得了积极成效。
然而也要看到,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深度仍然不够。已开发的旅游景区大多停留在表面利用上,还是以传统观光为主,景区对文化旅游资源挖掘的系统性不足,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价值发掘和创新不够,文化特色不明显,差异化、主题化开发不够,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比较少。旅游线路还不完善,一些特色旅游景区景点还未全部纳入省、市旅游线路。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足,尚未转化为文旅产品。在景区发展、旅游线路、产品体系、品牌建设等方面缺少系统性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没有能更好地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变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
记者在全市旅游行业采访时,诸多文化旅游界人士呼吁,要认真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求,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把握文化旅游融合新趋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化、品牌化发展,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控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永续利用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全域布局、区线带动,全力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黄河文化全域旅游目的地,大力实施龙头景区带动行动、市场环境提升行动。特别是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全面提升游客的便利舒适度、体验满意度、品牌认同度。
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积极融入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市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黄河黄土、红色经典、汾酒文化、传统习俗等主题文化为支撑点,打造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发展新路径。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文旅产品融合、业态融合和产业重构。加强文创产品开发,推进非遗和演艺进景区,打造高品质文旅产品和线路套餐。深入挖掘名镇名村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积极培育以文物遗迹、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非遗展示馆等文化场所为支撑的体验游、研学游,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在推进景区景点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在文化传承中充分考虑旅游需要,使旅游的市场优势和文化的内涵优势在景区建设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加强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创新宣传营销,瞄准目标市场开展针对性营销,推动我市与周边区域实现客源互换共享、产品线路共联、旅游品牌共塑、旅游市场共治。将文化特色品牌和旅游宣传纳入对外宣传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以及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多层次精准投放广告信息,精细开发和培育市场,进行“立体式”“开放式”广泛宣传。以大型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文化旅游消费热点。发挥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旅游的生命力、影响力、吸引力。同时,要通过大力度宣传营销,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文化旅游市场,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复合人才。通过创新用人机制、制定奖励政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系列措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和吸引市内外文化旅游名人和优秀经营人才积极投身我市文旅产业。结合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加大对旅游管理人才、技能人才、本土人才的培训力度,不断扩充数量、优化结构,培育一批既懂文旅又懂经济还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旅游景区、企业、高校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参与景区经营。通过以人才为“引擎”,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山水是吕梁的“颜值”,人文是吕梁的“气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不仅是文化和旅游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吕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任务。全市上下唯有顺应大势,主动作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向纵深开拓,才能让吕梁生态之美、人文之韵得到更加充分的绽放,才能聚集更多人气,走出一条富有吕梁特色的文旅发展新路径。